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蓝田支家沟大墓鸟瞰
出土的宦官俑
出土的双鱼瓶
《史记》中所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凭借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侠义情怀,原本只是普通人的荆轲,成为了千古咏颂的英雄。但荆轲死后葬于何处?清代《蓝田县志》中记载:“荆轲墓在县西北三十里,今位于华胥乡支家沟西北……”,根据这一标识,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支家沟村西北约500米处的一个大墓,长期以来都被当地人视为“荆轲之墓”。那么尚未考古证实的荆轲墓的墓主人究竟是不是荆轲呢?1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了发掘,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整理以及现场发掘情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段毅证实说,荆轲墓其实为近年来少有的高等级汉代大墓,墓主人的身份极有可能是汉武帝之女、汉昭帝的姐姐鄂邑长公主。
“荆轲墓”实为汉代大墓
为配合西安至商州的高速公路建设,2009年至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对蓝田境内的工程建设用地进行了考古钻探,共发现3处史前遗址,4处古代墓葬群,共计70余座古墓葬,蓝田县支家沟村的“荆轲之墓”便是其中的重要发现之一。
“从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看,这显然不是荆轲之墓,而是一座平面略呈‘甲’字形的高等级汉代墓葬。”段毅介绍说,该墓葬为长斜坡、竖穴土圹墓,全长53米,最深处距离现地面11米,发现时地面尚存留有高约10米的覆斗形封土。全墓由墓园、封土、墓道、壁龛、车马坑、前室、主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墓道内填夯土,质地坚密,墓道东西两壁共发现12处壁龛。主墓室为木椁室,已被焚毁。
初步统计,墓葬累计出土文物3900余件(组),主要以陶器物和铜质车马器件为主,包括制作精美的双鱼罐、陶俑、陶猪、陶马、陶羊、铜带钩、陶方仓、陶茧形壶、陶方壶、陶牛、铁釜等,还发现有金镶玉、360余枚“五铢钱”等。尤为特殊的是,身上刻有鱼鳞和波折纹的双鱼罐在陕西还是首次出现,全国也十分罕见。在墓室,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块人头骨残片,经鉴定为一成年女性遗骸,同时还发现了29件不规则玉片,由此,段毅推测,墓主人很可能采用了玉棺。
墓葬中出土的174件着衣式陶俑均为立俑,分为男性俑、女性俑和宦者俑三类。陶俑制作精美传神、栩栩如生,发式众多、面貌各异。表面施橙红色彩或白彩陶衣,头发、眉毛、眼睛、胡须等绘为赭黑色,嘴唇多以朱红描绘,均经过焙烧,色彩附着较好,虽历经2000余年,有些色彩依然鲜亮如初。段毅说,这些俑无论从形体还是精细程度,都与西汉景帝阳陵所陈列的展品极为相似。
宦者俑是西汉皇室的专用品,多发现于关中地区,除特赐外,一般不用于除皇室以外的大臣,结合现场发现的管理皇室官印之一的“内者令印”封泥,段毅确认该墓葬的主人当为皇室成员。他说,汉昭帝时期的鄂邑长公主与该墓葬发掘提供的信息有多处吻合之处,从而推定世代相传的蓝田“荆轲墓”,很有可能是汉昭帝时期的鄂邑长公主墓。
鄂邑长公主是谁?
汉代公主有长公主和公主之别。所谓“长公主”,除年长外,最重要一点必须经过皇帝册封。两汉时期,受皇帝册封的长公主,可能是皇帝的女儿,也可能是皇帝的姐妹。鄂邑(鄂,今湖北一带,县名,属江夏。公主所食曰邑。)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汉昭帝刘弗陵的姐姐,《汉书》中或称其为盖主、盖长公主、鄂邑盖长公主。因其丈夫为湖北盖侯而得名。
长公主的作用很大。史载,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导致卫太子刘据被族灭,剩余的儿子中燕王旦、广陵王胥行为骄慢,因此,汉武帝死前立年仅8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其母钩弋夫人被武帝赐死)为太子并托付于霍光等大臣。鄂邑长公主正是此时以昭帝姐姐的身份进入皇宫,担负起抚养幼帝的职责,进而成为汉昭帝早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汉昭帝登基后,册封鄂邑公主为鄂邑长公主,并将陕西省蓝田县作为汤沐邑(源于周代制度,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封赐给她。汉元凤元年九月,因参与燕王旦与左将军上官桀等人伏杀霍光的事件败露,鄂邑长公主自杀,死后葬于何地,无人知晓。
段毅说,鄂邑长公主在宫中抚养了昭帝8年,地位尊崇,因此,墓葬出土了众多供天子享有的高等级随葬品,如着衣式陶俑、宦者俑、“内者令”封泥等,也在情理之中。其次,其食邑在湖北一带,出土的具有明显南方特征的双鱼瓶与其身份也是相符的。此外,鄂邑长公主在元凤元年自杀,与出土文物上的“元年”纪念铭也吻合。
既是谋反自杀,为何还会让鄂邑长公主采取高等级的“甲”字形墓葬呢?“对于鄂邑长公主,汉昭帝念及抚养亲情,很可能会对其采取宽大做法予以厚葬;另一方面,谋乱自杀系突发事件,所以埋葬过程势必匆忙,这也是墓中的3处壁龛没有被扰动却很凌乱的主要原因。蓝田作为公主的汤沐邑,封邑在今湖北境内,支家沟正位于‘通武关、过商州而达荆楚’的必经之路上,依照‘视死如生’的埋葬习俗,选择这里也合情合理。”段毅说。
荆轲魂归何处?
陕西省蓝田县的“荆轲墓” 既已被认定为汉代鄂邑长公主之墓,那么,荆轲死后又葬于何处呢?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易水送别》,又让人遥想起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易水诀别的场景。作为战国后期燕国都城所在地,如今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已找不到荆轲的任何足迹,但曾承载他决绝身影的易水,至今还在流淌。在易县城西南的荆轲山上有一座荆轲塔,从远处看,就像是一把造型古朴的匕首,直指苍穹。有考证说,这是荆轲死后,当地人专为纪念荆轲所建。塔前树立的清代石碑上,也确实刻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轲而设也”的记载。不过也有相传,荆轲山其实只是燕人为荆轲修筑的衣冠冢。有专家指出,这些历史遗迹在历代志书、笔记中多有记载,互有异同,并不一定完全属实。
而在今陕西省澄城县与黄龙县交界处的介头庙,是古代从秦都咸阳到燕赵的必经之地。也有传说,荆轲死后被肢解,其头颅葬于此。介头庙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毁于兵火,现如今也只剩下了个土丘,传言到底是真是假,一时间竟无从考证。(本报驻陕西记者 赵建兰)
(《中国文化报》2014年11月25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