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全长600米的49孔浅孔闸横跨淮河之上,蔚为壮观,行走在宽阔的大坝,两边是浩瀚的水面,何家圩湿地坐落岸边,一眼难望其边界,作为一条屡次泛滥,凶猛异常的多灾之河,此时的淮河多了几分秀美和宁静。
作为淮河上最大的洪水控制工程,临淮岗水利工程于2006年落成并开始运行,七年来改变了以往“三年两头淹”的局面,两岸再未受水患困扰。2010年开始,该工程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打造颇具淮河风情的旅游景点,第二年临淮岗即被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人来此乘坐游船观淮河,在柳编博物馆里近距离感受柳编艺术,前往岛上的农家乐里垂钓休闲度假,一条临淮旅游特色线路逐渐形成。
从“一穷二白”,如今依托于县里的水利旅游,群众“有事做,有钱赚”。在临淮岗的柳编产业区,以往全部出口的柳编产品如今也转化为旅游纪念品,向游客出售,柳编产业带动了临淮岗镇近10万人就业。
临淮岗的田园度假村于2011年开业,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支部书记潘坤柳介绍:今年的十一期间,他们的餐饮部在4天接待了270多桌,住宿全部客满,度假村光是一年的毛利就达280万左右,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劳动力。
25岁的张莹莹作为度假村68名员工之一,一个月的工资近2000元,“以前没工作,只能在家带孩子”,她告诉记者:以往家里只靠男人跑装修赚钱,如今在这里当传菜员,家中的经济也比以往宽裕多了。依托于各大水利景区,一大批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单是临淮岗镇,就有四十余家开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千余名。
“2010年以前霍邱没有一处4A级景点,没有农家乐”,安徽省霍邱县旅游局局长庄有禄回忆:当时全县只有两个旅行社、两座宾馆。“淮泛区、大平原哪有什么景色可看?”这是当时霍邱人普遍的心态。
然而四年的时间,旅游业跃居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三大景观带业已形成,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霍邱成了淮河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原本不起眼的水利工程成为了发展旅游的利器,成为了因地制宜的经典样板。
“我们也是受到了三峡、小浪底的启发”,庄有禄称水利工程变身景区并非无章可循,而是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对于旅游业,投入必不可少。在霍邱,旅游成为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点。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共计达8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了60%。“我们出资建了大门、停车场和游客中心”,依托于当地龙头企业——庆发集团,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除了烈士陵园,我们其他的景点都是市场化运作”,庄有禄告诉记者,政府在建设方面,仅仅负责规划、监管以及协调,“目前正在打造的三霄文化园景区也是由香港一家企业投资的。”
事实证明,通过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可发挥余热,创造出较大的绿色GDP,对于大别山区这样的集中连片贫困区来说,极具示范意义。然而相关专家也建议:水利工程的旅游开发只能是锦上添花,切忌喧宾夺主,同时应在完善配套的前提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水利工程的初衷不能改变”,庄有禄告诉记者:对于大坝等重要水利工程,旅游的开发只能是适度的,不能因过度开发从而削弱工程的核心调水功能。“我们所有的规划都是因地制宜,在不影响工程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的”,特别是类似于临淮岗这样的重要的洪水控制工程,更要加强政府的监管与指导。
编辑:秦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