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本报记者 刘 婵
很多人没有想到,一个长江沿岸的县级市,11年前为了解决城市文化品牌的不成熟、资源不丰富等问题而举办的文化艺术节,11年间,每年都会吸引长江沿岸十几个省(市、区)从千里之外赶来参与;在11年后,推动形成了长江文化共护、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格局,成为长江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平台,还入选了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被列入江苏省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
从2004年开始,位于长江沿岸的江苏省张家港市,携手西藏、青海、云南等长江流域12省(市、区),每年11月在张家港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有11个年头,年年岁岁花相似,而长江文化艺术节在这岁岁年年中,总能演绎出不同的味道。
年年办 年年新
单是看看今年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安排,就会被其深深吸引:2014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暨第六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开幕式、首届长江流域小戏小品展演、2014首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长江流域群众文化学会交流会、江苏省梅花奖艺术团惠民演出、第二届“诗歌里的城”朗诵会……真可谓精彩纷呈、目不暇接。
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无疑是重头戏,与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交替举办的戏剧艺术节,今年已是第六届,来自湖南、西藏、贵州、湖北等8个省区的地方剧团,带来了9台富有地方特色、融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戏剧精品,巴蜀瑰异、荆楚雄迈、吴越清雅,不同的戏种共聚一台,其中不乏重量级剧目——话剧《解放 解放》获第十四届文华奖剧目奖,湘剧《谭嗣同》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此外,还有花灯剧《严寅亮与颐和园》、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川剧《尘埃落定》等一批优秀戏剧让观众一饱眼福。
年年办,年年都以长江为主题,如何创新?“长江颂”系列主题活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摄长江、咏长江等“长江颂”系列主题活动,用诗歌、视频、摄影等不同的形式展示长江文化。本届艺术节上,“听文物讲长江的故事——寻找长江流域有故事的珍宝”全国征集活动,以创新的方式,以文物为载体,讲述长江流域的城市变迁、风土演变和人文情怀。
“从2004年到2014年,长江文化艺术节走过了华彩绽放的11年,经过精心培育和打造,已经成为独具个性与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成为我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张家港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说。
高水准 接地气
11月1日在张家港保利剧院举办的开幕式上,舞台上方的横幅字幕很长——2014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暨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开幕式、“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颁奖仪式。舞台不大,没有明星,虽然是三个仪式汇聚一堂,却简单利落,两个小时的主角是张家港市艺术中心带来的锡剧《杨家碾坊》,主演董红把大山里纯真女孩对梦想的憧憬,以及追求梦想过程中的迷茫和伤痛,演绎得淋漓尽致。
“本土节目的亮相,能够让张家港的特色文化被更多人熟知,从而不断拓展张家港的文化影响力。”张家港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长江文化艺术节文化活动组副组长孙建忠表示,“同时在艺术节各项筹办工作中,我们厉行节约,在会场布置等方面也确保简约。”
作为全国性的文化盛会,长江文化艺术节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无论是参演团队、演出水平,还是组织工作,绝对称得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家亲民惠民,无论是长江流域戏剧节精品展演、小戏小品展演,还是江苏省梅花奖艺术团惠民演出,都加大了在基层乡镇、社区的比重,实现和群众零距离的互动和传播,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够欣赏到长江流域的文化艺术。
艺术节亲民、惠民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在演出上。2013年,长江文化基金会成立,除了政府资金之外,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艺术节的举办。2014年,该基金会在成立一年后首次承办本届长江艺术节,表明艺术节的举办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艺术节不再只是政府主导的节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从更专业的角度满足文化发展的需求,激发长江文化艺术节的长久生命力。
激活本土文化的生产动力
很多人有疑问,一个县级市如何扛起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在过去11年中始终如一?也有人会思考,投入如此多人力财力举办长江艺术节,给张家港带来了什么?看看张家港文化发展的成果,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在去年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张家港的评弹表演唱《送果篮》、锡剧小戏《丫丫考0分》荣获群星奖,“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荣获项目类群星奖,大型新编锡剧《一盅缘》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剧目奖,获奖数量位列全国县(市、区)首位。
在张家港,文化“大腕”也不少,市艺术中心评弹演员季静娟和锡剧演员董红接连捧回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这些骄人的成绩,离不开背后的努力。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兴办基地、开展活动、奖励扶持等途径,目前,张家港市每年基层文艺创作超过500个,累计编排剧(节)目超过4000个,群众文艺团队总数达480支,基本涵盖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各主要艺术门类,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局面。
在公共文化建设上,全市基本形成以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为龙头、以各镇、村文化站为骨架、以城乡社区室内外文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公共文化设施新体系。2011年底,张家港在全国首创“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四级服务网络,将所有区域、所有群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畴。与此同时,深挖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形成了河阳文化、香山文化、沙上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全市8个镇全部创建成为苏州市级以上特色文化之乡。
张家港市文广新局局长陈世海说:“借助长江文化艺术节这样一个交流机遇,极大地激活了本土文化的生产动力,带动了全市一大批城乡特色文化团队的发展建设。”可以说,长江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唤起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而张家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持续创新,让老百姓不断成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和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