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武则天在位期间,造了不少字,“曌”只是其中之一。武则天本名为“照”,她认为自己是天上的日月,日月当空,普照神州大地,给天下百姓送来光明、带来温暖,便将“照”字改为“曌”字。11月14日,记者在
西安碑林博物馆了解到,该馆于日前征集到一通唐武周时期碑刻,碑文中有武则天时期推行的“天、地、日、月、授”等新创汉字,这个碑也是填补了
西安碑林武周时代的空缺。
碑林征集到武周时期的墓碑
今年夏天,碑林博物馆接到群众电话称,在长安区航天大道附近一工地发现了一块墓碑,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这块墓碑断成两截,“最先发现的是上半部分,我们找来抹布一擦,看到碑额上写着‘大周故郢州刺史杨府君之碑’,碑文开头则写着‘唐’,我们当时就判断出这石碑是武则天时期的墓碑,及其珍贵。”碑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安兴说。
11月14日上午,记者在碑林博物馆看到了这经过初步粘接的墓碑,该墓碑通高300厘米,厚32厘米,最宽处102厘米,碑额碑身连在一起,其中碑身高185厘米,碑额篆书题“大周故郢州刺史杨府君之碑”,碑文楷书和行书两种书法穿插,共计34行,行62字不等,碑文共计两千五百余字。
墓主到底是谁?
“大周故郢州刺史杨府君”到底是谁呢?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说,府君是对死者的尊称,在碑文最后“公讳”之后应该写碑主的名字,令人遗憾的是,写到碑主人时却残损,因此名字不得而知。但能够知道的是他在隋代任军职——右屯卫,后来随隋炀帝征讨辽东,归唐后也多次跟随唐高祖、唐太宗参加唐初平定全国的战役,后来官至光禄大夫,最后的官职是郢州刺史,生于隋朝的开皇三年(583年),贞观十八年(644年)在长安去世,享年61岁。
据碑文记载,碑主姓杨,曾祖叫杨播,后魏时期曾任鲁阳郡守。祖父叫杨超,在后魏时期当过左光禄大夫、骠骑将军、平阳郡公等官。父亲叫杨荣,后周时期任司辂大夫,车骑将军,文、邓二州刺史。
碑文为何为楷行双字体?
这块墓碑碑额为篆书,主体为楷书,中掺杂有行书字体。“唐代前期,碑文、墓志上一般署名的较少,这个墓碑也一样,并未有篆刻者署名,我们估计多种字体掺杂,可能是篆刻者想表现其书法造诣。”赵力光说,“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唐太宗时候崇尚王羲之书法,故流行行书入碑,从唐到武周,朝代更迭比较温和,所以武周时期的墓志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为何葬在长安?
碑文中记载,墓主最后的官职是郢州刺史,郢州在今天的湖北武昌一代,刺史是当地的行政长官,那么他为何会葬在长安呢?赵力光说:“我们推断,他可能是回长安述职,却不料去世了。”墓主去世后初葬于韦曲,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其次子杨玄敏将其迁葬到唐长安城南的凤栖原。“我们估计,杨玄敏的官职肯定比其父亲的官职高,相当于光宗耀祖了,后来母亲去世后,杨玄敏将父亲的墓也迁到这里来,和母亲葬在一起,并立了此碑。”赵力光说。
为何碑文保存较为完整?
相较于墓志,墓碑更易损毁,因此有“一碑抵千志”的说法。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说,他们馆里武周时期的墓碑这是第一通。“墓碑则是露天,容易遭到破坏,时间久了,也会因为风化等原因看不清上面的字。该碑估计在唐代就已经倒下埋进了土里,因此保存较好。
此墓碑中,有很多被故意凿毁的字,赵力光说,古代如果碑文好,会有很多人去拓片,有的人拓完后故意凿毁几个字,这样故意不让后来的人拓全,他的就会显得珍贵。
碑文中有不下五个武则天造的字
最为特别的是,这通墓碑上有不下于五个武则天时期造的文字,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李旦,自己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她也成了中国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据《唐书艺文志》记载,有“武氏字海”一百卷,现已失传,其中到底有多少字是武氏所造,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回答的,传统的说法,一说18字,一说21字,或在两者之间。
赵力光称,武周时期,武则天造了近二十个字。大家熟知的有“曌”字。这次发现碑文中有“日”“月”“天”“地”“授”等多个当时的造字。例如当时的“日”字像圆圈中一道水波纹,“月”则是圆圈中一个旋转的万字符。 “碑文中这些武则天时期所造的文字,为我们研究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链接
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想方设法树立自己的权威,为了显示她博学多才,竟别出心裁地造出许多新字。这些字用一首诗概括为“照国年天授,载初吹圣人。君臣证世正,地戴日月星。”
例如:瞾:读音为“赵 ”,字义是“照耀 ”,日月当空就是“照 ”。
圀:读音为“国”,字义是“国家 ”,[四]+[方]就是“国 ”。
玍:读音为“互”,字义是“人民 ”,人在土地上就是“人民 ”。
公元705年3月3日,唐中宗复国号为大唐,武周王朝告终,原字恢复。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十月,才再次颁布诏书,废除则天文字,一律改用本字。则天文字在武则天逝世后,实际又沿用了132年,总共通行了近一百五十年。
编辑:陶瑗
编辑:秦人
关键词:造字 碑刻 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