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
西安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大都市,96%的面积在农村,一半的户籍人口、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在农村。农村工作头绪多,问题多,不容易出成绩。但西安市委、市政府紧盯着农村这块短板,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紧紧抓住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这个民生工程,下大气力推动,就是要全市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这既是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落实。
片区化中心社区是一项从无到有完全创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借鉴,西安市在启动和推动这项工作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使这项工作一开始就受到了各级的支持和群众的欢迎。
把尊重群众意愿摆在工作的第一位
西安市把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作为一项为群众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在工作中不撇开群众、撇开村“两委会”,既没有占农村耕地,又没有搞强迫命令,更没有侵占农民利益,一切由农民说了算。
在新型标准化农村社区建设中,因为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都比较大,一般通过镇街政府主导、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建设,村“两委会”和农民群众参与的程度比较有限。而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不是交钥匙工程,群众可以直接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他们注重吸引群众参与,让群众出谋划策,根据群众需要设置服务内容,按照群众生活习惯安排服务时间,使农民在社区有了“家”的感觉。
服务群众的设施不洋气但接地气
西安市建设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从表面上看虽然没有建设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那么“洋气”,但从本质上来说更接“地气”,再加上建设门槛比较低,投入又不大,更是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在西安建设一个居住3000-5000人的新型标准化农村社区,普遍投资要达到3-4亿元,而建设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平均投资只需要100-200万元。在一个中心村建设辐射周边几个村庄的公共服务中心,既能提供与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一样的公共服务,但投入的资金少。
在建设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之前,农民群众遇到事情往往不知道该找哪里,找不到门、找不到人,很不方便;现在有了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农民生活、办事、娱乐都有了去处,方便多了,非常实用。走进刘寨社区,这里虽然正在建设,但农民群众已经在公共服务中心里办起了红白喜事,已经享受上了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平时这里跟集市一样热闹,已经成为村子里最凝聚人心、最聚集人气的地方。
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
西安市在建设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上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而且也有“六室四配套”的一般性标准,但同时也要求了各个社区可以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农民迫切需求,该减少的减少,该增加的增加,目的只有一个:既不重复浪费,又体现了区域特色。
户县的胡家庄中心社区,把村卫生室升级建成了总面积达25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购置了B超、心电图和血样检验等医疗设备,增设了检查室、留观室和住院床位,基本达到镇街卫生院的标准,做到了群众常规检查和小病康复治疗不出村。阎良区的二龙聚社区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成立了阎良区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促进了山东民俗与陕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周至县的周一社区利用楼观道文化资源,成立了老子文化交流活动中心,为群众了解和研究道文化搭建了平台。西安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为农民群众留住了乡土文化,守住了精神家园。
不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义
西安市在推进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当中,从一开始就做到了力戒形式主义,不大拆大建,主要以改扩建为主,充分考虑了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在哪个中心村建,就利用中心村现有的“两委会”办公和服务场所,缺哪些设施,就补哪些;哪些标准不高,就进行改造和提升。
在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经费上,西安市把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经费从市统筹城乡专项资金中切块支出,市财政5年将拿出约10亿元,今年起步就拿出了1.4亿元,没有给区县增加财政负担,不让基层形成新的债务,很受基层和群众欢迎。在中心社区的办公时间上,充分考虑了当地群众生活习惯和实际情况,不和机关一样实行8小时工作制,也不需要镇村干部天天坐班,有的服务项目确定为上午,有的在下午,有的甚至在晚上,一切都是根据群众的需求来设定。西安市这种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和样子工程的做法,体现在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
推进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简单的举措背后蕴藏着执政理念和农村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是对新型城镇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农村工作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创造性落实。西安的探索恰恰是抓住了农村公共服务这个矛盾和关键,走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子,相信西安的农村明天会更美好,农民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