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最长寿的人究竟是怎么吃的?宴会应该怎么坐?尊桌与卑桌又如何分别?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明——2014西安·亚洲食学论坛将于明日在西安绿地笔克会展中心开幕,本报将开设专栏,这些问题在论坛上都会有答案。如果您有关于饮食或是餐桌文明礼仪的任何问题,可以关注微信 “阳光谝闲传”,发微博@阳光报,或是致电我们,热线电话:029-86252121,18691634097。提出您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将为你一一解答。记者 凤晨 实习记者 李莹
汇集二十余国家和地区学者,研讨新丝路上的饮食文明
本次论坛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南亚,以及美国、法国、瑞士、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共同对新丝路上的饮食文明进行思索和探讨,促进丝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和亚洲食学、餐饮的研究、合作。
以“丝绸之路饮食文明”为主题的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将于2014年11月7~10日在古城西安召开。
昨日,记者从本届亚洲食学论坛组委会处获悉,目前论坛的各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11月5日,所有会务组人员已入驻西安,会议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前期的筹备工作主要以向海内外食学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发布信息为主,2014年4月初明确了本次会议以“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明”为主题,并将于2014年11月7~10日于丝绸之路起点古都西安隆重举行,同时还公布了会议的分议题、筹备程序和大致流程,及向海内外学者征集相关议题的学术论文。此外,论坛的官方网站也上线启用。”亚洲食学论坛主席助理王斯说。
在确定了主题后,组委会收到了数百篇海内外学者和企业代表的论文,在经过学术委员会的严格审核后,最终确定了117篇为正式参会论文(其中海外28篇)。“在西安筹备小组的高效工作下,会议指定入住酒店和会场逐一落实。10月下旬,根据具体的参会人员和论文信息,会务组对大会议程进行了初步的编排,并向各位参会代表征询意见,在经过广泛讨论之后,结合各位代表的行程安排和会议实际情况,最终确立了会议的具体议程和各项活动安排。”王斯说。
陕西省商贸市场商会执行会长戴林说:“我们商会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者,大家都高度重视,加班奋战,仅以50天时间就完成了统筹策划、对外营销、媒体宣传、嘉宾接待、餐饮服务、国际交流、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已经基本落实,11月8日在绿地笔克会议中心盛大启航。”
从“留在祖先餐桌记忆”到“健康与文明”
亚洲食学论坛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饮食文化遗产国际论坛(英文名AsianFoodStudyConference),自举办以来,已成为世界各国食学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论坛也得到了中国文化部非遗司、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历届论坛的举办受到了世界各国食学研究者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第一届 “亚洲食学论坛”是在2011年举办,当时以“留在祖先餐桌记忆”为主题,由浙江工商大学、北京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联合主办,时任浙江省代省长夏宝龙出席,国际知名食学家赵荣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与召集人,海外25国学者与会,与会代表120人,影响热烈持久。被誉为国际食学界的空前盛举。
随后在2012年举办了第二届,当时以“调和产业、科学和环境为主题,在曼谷由泰国知名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和中国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泰国王储诗琳通公主担任大会主席,25国代表共一百八十余人出席会议,中国大陆代表15人出席。两次会议在国际食学界、食品与餐饮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届于2013年10月在绍兴举行,由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联合举办,“健康与文明”为2013亚洲食学论坛的主题。与会代表就 “食品安全和营养”、“食物历史与传承”、“食学理论与评述”、“饮食遗产与观光”、“中外饮食与交流”等几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多知道点儿
秦地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
古时的秦地,包括现在的陕西全部,甘肃、宁夏、山西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烹饪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从饮食文化产生、演进、发展史上看,这里同样是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而且在原始社会,这里一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先进地区。至今,三秦大地上的饮食习惯基本上还是沿着这条祖宗留下的轨迹,继续着,调整着,虽然不断受到外部的冲击,但秦地饮食文化的核心并没有改变,可以说,秦地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陕西师范大学朱立挺,王明德教授在论文《秦菜的历史地位塈秦地饮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力研究》中指出:秦菜虽说是地域菜,但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因此在中华饮食文化的演进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秦地饮食文化包涵了物质和精神两大层次,包括饮食资源、饮食制做、饮食消费、饮食器具、饮食礼俗、饮食方式、饮食卫生、饮食文艺、饮食思想、饮食文献、饮食交流等。经过秦、西汉、隋、唐、五代的发展演化,形成秦地饮食独有的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产生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陕西菜品滋味以咸鲜所占比例最高
华中农业大学谢定源教授在论文《陕西地区当代居民膳食特征研究》中,研究了陕西地区当代居民的膳食特征。研究表明:1999~2012年,陕西农村居民膳食结构为粮食70%,蔬菜22%,猪牛羊肉3%,蛋类、酒各1%,粮食所占比例较大,蔬果类和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偏低。2006年陕西城镇居民膳食结构为粮食24%,鲜菜32%,鲜瓜果19%,鲜乳品6%,猪肉4%,油脂类、蛋类分别3%,糕点、酒类分别2%,牛羊肉、禽类及水产品分别1%,粮食及水产品所占比例明显偏低。陕西城镇居民年人均食物消费量除粮食外,蔬菜、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禽类、蛋类及水产类等均高于陕西农村居民年人均食物消费量。陕西名菜中,菜品滋味以咸鲜所占比例最高,达49.3%,含酸味、辣味、麻味菜品分别为15.7%、16%、15.3%。
■都有谁来
特邀嘉宾都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教授
石毛直道日本,农学博士,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名誉教授,他曾多次组织饮食人类学田野考察和研究,足迹遍及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发表著作五十余部,如《日本食文化与历史》、《饮食文明论》等等。
弗朗西斯·萨班法国,教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东亚研究博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人类学、技术史、中法饮食文化比较史。著有《用餐时间:权利、时间和社会节奏》《中国技术思想和技术史》等论文。
杰奎琳·纽曼美国,教授,纽约市立大学名誉教授,曾担任该校家庭、营养与运动科学系负责人。曾教授食品科学的基础和实验、研究方法、民族食物、专业习作等课程。她关于中餐和饮食习惯的研究成果已经广为当地、美国国内乃至世界学界所了解。
石兴邦教授,中国,亚洲食学论坛荣誉主席,著名考古学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副会长。主要论著有《西安半坡——氏族部落文化聚落的发掘研究》、《半坡氏族公社》、《临潼白家村》等专著。
赵荣光教授,中国,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同时任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国家一级)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国家一级)餐饮茶酒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饮食文化、饮食史等领域研究与教学工作已近四十年,享有“中国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等省部级以上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