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大运河上跑船人习俗:供奉财神 出船鸣放鞭炮

2014-10-7 10:1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进入论坛

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历经2500年风雨,大运河在带给这片土地全新面貌的同时,其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也丰富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走近大运河,也就走近了一部人与自然交融的水上文明史。

——编者

胶片上的运河50年

本报记者 申琳

汤德胜,一位以中国大运河为拍摄对象的摄影师。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先后3次全程走完大运河,在岸边、在船上、在空中,用相机记录下这条古老河道的沧桑往事和历史变迁。翻开他的运河摄影集,一条“胶片上的运河”正从往事中流淌而来。

运河·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行走在运河边的汤德胜心中充满了忧虑。运河的水是浑的、黄的、黑的、臭的,水泥厂、五金厂、化工厂遍布在运河两岸。“90年代我搞航拍,看到大运河是一条明显的黄流,那时候污染最厉害!”

说到这里,汤德胜回忆起小时候。那时,他家就在运河岸边,推开窗,大运河的波光帆影就映在窗前。“那时候的运河水,干净!”汤德胜说,天热的时候,捧起运河水就可以喝。汤德胜和小伙伴们更喜欢夏天的运河,因为他们可以在运河里畅游,在嬉闹中度过一个清凉的夏天。

但是,运河的夏天也是一个多事之季,由于连年淤积,河道变浅变窄,运河在夏天往往泛滥成灾。“那水涨得特别快,刚刚还在小腿这里,一会儿工夫就漫过腰了。”在汤德胜的记忆里,运河边的人们在那些洪水泛滥的夏天,眼看着人、牲畜、桌椅板凳被水席卷而去,心中的伤痛久久不能平息。

汤德胜也曾拍下了大规模治理运河水灾的画面:既有60年代数万群众疏浚运河的宏大场景,也有70年代娘子军们挑灯夜战的生动画面。后来,运河的堤岸不断被加固、加高,运河水又被锁在了河道之中。

运河·人

“拍运河,就要拍出运河儿女的生存状态。”对运河人家的关注,是汤德胜运河摄影的一个重要主题。他记录下运河人丰收的喜悦,也记录下运河人面对自然的敬畏;他记录下人们热火朝天疏浚运河的豪情,也记录下军民抗击洪灾的悲壮。

有一幅摄于60年代的照片记录了运河的“扫盲”:为了提高船民的文化素质,人民政府在船上举办识字班,教会每户船民至少有一人认识500个字。照片上是运河高邮段一艘船上在休息的夫妻俩。丈夫在认真识字,妻子织着毛衣,阳光暖暖地打在船上……“那时候,船民的素质可真是高,每条船上都备有马桶,脏东西是不会随意倒进运河里的。”汤德胜介绍。

另一幅照片里,宽阔的大运河河床中,数万人在挥汗如雨地疏浚河底淤泥。汤德胜介绍,其实那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正是农闲季节,运河又是枯水期,所以可以在运河上分段疏浚,“两头一堵,就把河水抽干了来清理淤泥。”那时候没有机械,靠的是肩挑手抬,“100多斤的一副担子,挑起来就走。越往下面挖,往河岸上挑泥的路就越长。”汤德胜说,那种团结一心的集体力量,至今想来仍觉豪情满怀。

1991年,江苏、安徽等地连降暴雨,大运河遭受着百年一遇洪水的严峻考验。汤德胜连日奔波在抗洪一线,记录着军民一心抗洪灾的感人场景。“在战争电影片里看到的搭浮桥的场景,就那么真实地发生在运河岸边,解放军在风雨中、在泥水里真是拼了命地在抗洪灾、保运河!”汤德胜认为,1991年的运河保卫战是大运河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运河·城

1979年的常州城,古老运河缓缓而流,穿过两岸粉墙黛瓦的低矮民居;30年后的无锡段运河边,现代化的高楼耸立,宽阔的河面映着无锡夜景的粲然灯火……两张摄于不同年代的运河城市照片,讲述着运河两岸城市的变迁。

对于运河城市来说,过去都是大运河水滋养着运河两岸。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稠密、空间局促,各地也纷纷为大运河开辟新的航道。新运河有了建设水准更高的航道,但也少了古运河两岸的众多遗迹遗存。“应该把古运河两岸的历史遗迹,特别是沉没于运河水里的石像、石碑等历史遗存收集起来,在大运河边建起一些运河历史博物馆,让子孙后代更多地了解运河的历史。”

在汤德胜看来,随着各地对大运河保护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几年前启动大运河申遗,大运河进入历史最好时期:首先是大运河两岸的景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运河两岸越来越美了;大运河的水质也逐渐好转,很多地方已经告别黑臭,达到景观水的标准;运河两岸工厂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没有企业敢再明目张胆排污了。

“无锡这一张,是我2009年为拍摄现代化运河而精心选取的运河一段,那一次我南起苏州、北至天津看了好多地方。”汤德胜说,运河两岸的现代化进程令人鼓舞,古老运河焕发出的青春风采令人心情舒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现代文明与悠久文化交相辉映的大运河,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都有一份责任!”

小贴士

大运河从开凿到形成明清的格局,经历了三次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战争和运输的需要开始开凿运河。公元前486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了淮河与长江,这是中国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

隋炀帝为加强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下令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江南运河,疏通浙东航道,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从南方重要农业产区直达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华北地区军事重镇的内陆水运交通动脉。

元朝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迁移,忽必烈组织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将大运河改造为直接沟通北京与江南地区的内陆运输水道,形成中国大运河的又一次大变革。至此大运河的基本格局形成。

如今,经过数十年的河道治理,大运河北方段已部分恢复航运,山东济宁以南河段一直保持畅通。

大运河成为连接鲁、苏、浙三省,纵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运主通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

大运河上跑船人

本报记者 潘俊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挨着微山湖、京杭大运河,就以跑船为生哩!”今年33岁的孙长兆是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马口一村6组的村民,和妻子一起经营着一条吨位为1500吨的大船。孙长兆夫妻俩跑船,多数是从济宁运焦炭到长三角地区,再从那里装上黄沙、废铁等货物回济宁。如今已经在大运河上独立跑船14年了。

对于跑船而言, 他年轻却不失老到,经验十分丰富。孙长兆说,19岁以前,他看着父亲如何跑船,在学;19岁以后,他独立跑船跌着跟头成长起来。孙长兆说,“这也算是子承父业,自从记事起,俺就在湖上、在运河里跟着父母跑船。”

风景,四季都在变

说起跑船人的生活,孙长兆说,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进河跑船前,准备好充足的水,一般在跑船期间不上岸。

孙长兆和妻子一起经营的船因为太大,不能随时靠岸,平时很少下船,只能到船闸旁边的码头临时停靠。而在国庆之后,夫妻俩又要出船了,这几天孙长兆从集市上买了一些土豆、地瓜等能够储存得住的蔬菜,这些蔬菜一吃好几天。

因为这些跑船人,在运河里面也兴起了一个群体,就是小划子。“小划子本意是小船,这些划着小船的买卖人,经常到俺们这些跑船人的大船下做买卖,比如会卖一些日用百货,还有韭菜等新鲜的叶菜。”孙长兆说。


编辑:秦人
关键词:孙长兆 记录 运河两岸 航道 开凿 河道 洪灾 照片 疏浚 胶片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