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心声
老舍先生曾经如此描述北京的秋天:“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每样有若干种……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留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徜徉京城,感知深秋的色彩感与丰硕感,是其他三季所难以企及的。
然而,让很多“老北京”叹息的是,很多富含地方特色的场景与物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包括中秋前后胡同里引发孩童兴奋的蟋蟀市场、深秋之际街市摊点随处可见的“烂酸梨”、什刹海新采的莲子制作的冰糖莲子粥等。记得儿时,北京胡同落下的一枚枚杨树叶,都成为孩子们手里的宝,看谁捡拾的叶梗有韧劲儿,用以做“拔根儿”的游戏。
就北京一些老街深巷及时清扫落叶的现象,笔者就有看法。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一些名城老街,在深秋时节,面对飘飞的黄叶或堆积的秋叶,大多采取“暂留一时”的方式,让远来的游客通过古城堡、古教堂时,穿越飘舞的黄叶、脚踏积存的落叶,感受“满城尽是黄金甲”的奇特瞬间。在一定时间后,设专人清洁路面,“迎候”新落的秋叶。如此景况,在很多国外摄影名家的图片展上会经常看到。
近年,北京一些景区开始重视“秋游市场”,多地的菊花展会、红叶观赏、银杏大道都被列入秋季的重头戏,即便是深秋也不落寞。然而,在文化创意时代,秋游项目,似乎还有很多可追溯、可拓展的项目。
先说“追溯文化”,以菊花为例。眼下,在京城游览的人们一提到赏菊,自然想起鲜花港或北海公园、植物园等景区。毋庸置疑,北京一些菊展办得鲜亮抢眼、让人为之一振。然而,倘若“抚今”加上“追昔”,赏菊之时便会显得更有味道。譬如,作为北京市市花的菊花,最早种植起于何年何代?北京最早培植菊花的是哪家公园?北京哪家公园最早引入开封名菊……如果一连串的“最”,在相关部门策划、研制下形成“北京赏菊之最旅游线路”,岂不是既让游客饱赏深秋璀璨,又让人们感知北京“菊花史”的脉络?
此论有据。今年重阳节当日,笔者在北京植物园花展展室,见到几位外国游客向导游询问北京最早种植菊花的是哪座公园,那位导游一时语塞,幸好一位养花的老技师圆了场,请导游转告外国游客,栽培菊花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天坛神乐观中的道士就开始养菊。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天坛公园重新培育菊花,到了1957年,菊花品种多达859种,上世纪60年代培育的一株“千头菊”开花达到1270朵,在京城园林界一度传为佳话。
再说拓展项目,以秸秆为例。眼下,京郊恢复了部分“京西御稻”,秋收后遗留的多类农作物的秸秆,一旦被个别农户“烧荒”,势必造成污染。当然,这种废弃物在京郊一些地方已成为沼气的原料,然而,秸秆是否能研制成为精美的旅游纪念品,没见到谁来操作。其实,早在20年前,山东夏津县就用秸秆制成多类样式、手掌就能托起、造型奇特的“小洋房”,可以摆在书桌上作为点缀物,掀开“房顶”,还能储物。当时,不仅成为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还远销海外。
不仅如此,盛夏的荷花谢了,秋季木舟采莲、高唱渔歌的过程,难道不是一道美景?莲子采完,深秋挖藕现场,游客难道不能参与其中?香山红叶,数十年来被当做旅游纪念品售卖,大多数为塑料制品,难道就不能通过深加工,制成既可“驻色不变”长期保存,又能作为馈赠之物的旅游商品?
总之,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创意如泉涌的时段。秋游市场,可衍生的产品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