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以日本为例,从公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其后250年间,遣使不断。通过使节和来华的留学生、还学生、学问僧,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本。天皇名称、国号的确立、中央体制、地方制度、考试制度、土地田赋制度等,多以唐制为蓝本。
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是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
汉字文化圈
持续千年的朋友圈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在谈到汉字时说,“还在孩提时代,我就十分向往这门语言,那些方块字总是令我很着迷,我的女儿为了学习中文,曾在北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番说辞并非是简单的恭维,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字都走过表意之路,但只有汉字走成功了,例如埃及的楔形文字、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而这些文字都随着历史的前进慢慢泯灭于尘埃之中,唯独汉字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依旧在不断地发展,一直到了今天仍旺盛不衰。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然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在欧洲遍地开花,形成各自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而汉字则恰恰相反,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统一和发展,而且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广大的汉字文化圈。
今天,我们在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看到的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触目皆是的方块汉字,参观文庙,看到刻着汉字的进士题名碑,看到孔子塑像后方悬挂的与曲阜孔庙一模一样的康熙题写的“至圣先师”匾额,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涌出。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据学者研究,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4-3世纪的样子,当时正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从朝鲜半岛出土的大量中国战国时期的钱币铭文就可以得到证明。而从文献资料来看,朝鲜半岛在三国时期的汉字教育已经在贵族中得到广泛普及,在372年,小兽林王还设立“太学”,将汉字字书和中国经史著作作为教材,从而让汉字和汉文化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而当时朝鲜半岛另一个政权百济也请东晋人为博士,以汉字编写了《百济史》。
朝鲜半岛的人们为什么都争相采用汉字呢?这是因为他们只有自己的口头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汉字就成了他们的书面语言。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士子以毕生精力研治汉籍,其古典文献如《三国史记》、《李朝实录》全用汉文撰写。汉字作为朝鲜的书面语言和官方文字使用了1500 年左右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
尽管其间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于1446年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训民正音》(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韩国文字的雏形),但是《训民正音》的推行并不如意,原因是朝廷的贵族以及学者阶层对此并不热心,认为汉文是要用毕生精力才能学好的,是真学问,称之为“真文”。而《训民正音》太简单,只能称为“谚文”,即通俗、卑下的文字,不屑一顾。
此后,日本也成为汉字的“粉丝”,日本的情况和朝鲜差不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但是没办法记录话语和事件,很多故事和传说也都是口口相传。后来,汉字经由朝鲜传入了日本,日本列岛上的贵族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可以记录事情的工具,但还面对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从中国传入的“神器”和日本本来的语言并不统一,无论是读音还是写法。怎么办呢?古代的日本人没有办法,只能先好好学习中文。掌握了中文的意思和语法,也学会了写法,在需要记录的时候使用中文,平时生活中还用日语交流,这就是人们想出的折中办法。汉字刚刚进入日本时,和日语还没有融合在一起,基本上是各管一摊儿。
但说和写不统一毕竟很不方便,于是一些日本人开始想办法用汉字来表示日语了。这很像我们刚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会用“古德毛宁”给英语“good morning”注音一样,日本人也开始用汉字给日语注音,这就是最早的假名,叫“万叶假名”。《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集,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因为日本人用汉字写成了这本诗歌集,所以这些文字也就被称为“万叶假名”。
朝鲜和日本学汉字不久,中国就进入隋唐盛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这种榜样的力量让东亚、东南亚的国家学汉字、学中国文化的积极性更高了。不管哪方面,能照搬就照搬,因此,汉字文化圈也初具规模,朝鲜、日本等国家的思想文化体系也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伦理思想的根,东南亚本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特点,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其影响始终没有消失。
今天我们这些汉字文化圈,能看到一些比较明显的现象,比如这些地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同或近似,汉字文化圈的人,都重视家庭、重视知识、尊老爱幼、敬祖崇神、勤劳俭朴。
(本文参考了林龙飞、冯天瑜、赵允敬等人研究文章,特此致谢。)
在汉字文化圈,有很多跟汉字有关的活动,尽管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字依然在生活中广泛地存在,他们使用汉字,就像中国人一样,表达情绪、传递态度。而且,这些人的汉语书法水平之高,也超乎想象。
新年成语
韩国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传统,每年都要选一个年度成语,以呈现当年韩国国内的社会现象。由韩国各大学教授、报刊专栏作家和知识界名流共同推选。2014年的年度成语是———转迷开悟。寓意希望韩国能从迷惘中脱离,得到顿悟。比起2013年的成语“倒行逆施”来说,今年的成语要温柔许多。
有意思的是,韩国官方也要评选自己的年度成语,而且是由总统来选,比起教授们选的,就要喜气多了。像李明博任总统时,就选过“一劳永逸”,次年又选了“一气呵成”,什么彩头好就选什么。
年度
汉字
年度汉字评选活动是由日本汉字能力鉴定协会举办的,每年,协会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一个能表示当年日本社会与国际社会状况的汉字。为了征集这个字,协会会在一些地方设置投票箱,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得票最多的一个汉字就成为当年的“年度汉字”,随后,在每年的12月12日,也就是日本的汉字日前后,在清水寺举行年度汉字发布仪式。2013年度的汉字是“轮”,日语中“轮”的意思是“环”或“圈”。“轮”当选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竞标202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成功,而奥运五环在日语中恰好是“五轮”。而在2012年,“金”字高票当选年度汉字,其寓意包括日本女足金牌和世界最高塔即东京晴空塔建成。
新年
开笔
按照日本的习俗,过年的第二天,要举行“开笔式”,用毛笔书写吉利的词句,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并借此表达自己对于文化的崇敬,以求得神的眷顾。这个习惯在室町幕府时代开始出现并传承至今。
对于传统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颇为神圣的仪式。他们不但要沐浴更衣,准备上好的毛笔和纸张,预先对所写内容打好腹稿,而且还要提前一天做好准备,甚至还要惊动神官。日本风俗认为“开笔”意味着对文化的追求,是一项圣洁的事情。因此,连研墨用的水都必须同样神圣,否则就有亵渎神灵的危险。
汉字 连接我们最好的纽带
蒙曼/百家讲坛主讲人
中国从古到今一直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今天有官话方言、吴方言、粤方言等八大方言系统,古代各地交通不畅,方言只能更多。各个方言之间差异极大,甚至远大于意大利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等欧洲语言之间的差别。那么,生活空间不同、语言不通的人何以能够形成一个国家?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有统一的汉字。汉字,就其主体来说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这种文字的优点在于,每个汉字都可以清晰地表达一个概念,这样一来,虽然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但是,只要他受过教育,就可以用汉字沟通,从而能够接受统一的政令,共享统一的价值观。
这样,我们才能解释中国古代历史上分久必合的理由,尽管存在分裂,甚至是非常漫长的分裂状态,但是,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因为各个分裂政权使用同一种文字,所以,统一的信念始终在头脑中存在。可以说,正是中国汉字,成为整合中国社会最有效的纽带,让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乃至不同种族的人凝聚成一个国家。
欧洲因为文字的断裂,所以,当代欧美各国的普通公民已经很难读懂自己祖先在三四百年前的作品,更遑论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著作了。但是,我们中国,因为文字系统从秦小篆开始,历经汉隶、唐楷,字形、字意基本稳定,所以,今天的孩子仍然可以读懂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包含的浓浓乡情,也可以理解两千多年前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正因为我们和古人使用非常相似的表意文字,唐诗宋词元曲才能成为我们今天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才能够思接千载、神交古人,并且传之后世,这也是中国文明历经数千载而不断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者有汉字文化圈的提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提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在内的,“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的东亚世界论。在这几项构成要素中,汉字无疑处于基石地位。事实上,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但是一直以汉字作为书写工具。
正是因为共同使用汉字作为表意工具,阅读与中国同样的汉文典籍,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宗教信仰才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并逐渐扎下根来,使之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与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并立的汉字文化圈。
换言之,汉字不仅属于中国,它还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传播思想、惠及世界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