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宗谱上关于姜才的记载。刘江瑞 摄
宋夹城李庭芝与姜才的雕像
昨天,本报独家报道了宋末扬州抗元民族英雄李庭芝、姜才的后裔聚首扬州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昨天,姜才后裔、“沧湖姜氏大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姜启良、姜方良等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沧湖姜氏宗谱》记载,姜才死后,其长子姜彬赶到扬州,将尸体收拾了,葬在扬州一个叫“平仙山”的地方。
姜才宁死不降,被元军杀死于扬州
“沧湖姜氏大宗管理委员会”通过考证《宋史》、《沧湖姜氏宗谱》、《瑞安前池姜圣殿碑志》等资料发现,姜才是在扬州殉国的。
德祐二年正月十八,太皇太后向元军投降。元军进入临安,将恭帝、太皇太后掳往大都(今北京)。5月,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州拥立赵昰即位,称端宗,改年号为景炎,任命姜才为保康军承宣使。
元将阿术派使臣持太皇太后诏书,至扬州劝降,姜才不许使臣入城,发箭将其射退。当姜才获悉,被掳的恭帝将途经瓜洲送往北方时,他尽散金帛犒军,出动四万余人连夜出城抢夺小皇帝,与元军激战于瓜洲。阿术率军将其团团围住,劝姜才投降,姜才厉声拒绝:“吾宁死岂为降将军耶!”遂拼死杀出重围返回扬州。
后来,姜才奉端宗之命,与李庭芝率七千兵准备南下福建,阿术带领元军追击。宋军入泰州,元军四面围住,使使者招降之,姜才不从。阿术下令攻城,昼夜不辍,这时姜才恰值背疽发作,动弹不得。裨将孙贵、胡淮孝叛变投敌,迎元军入城,将李庭芝、姜才献给元军。阿术喝问李庭芝为何不投降?姜才抢先回答:“不降者我也。”继而怒骂不止。阿术爱其忠勇,不忍杀他,以高官厚禄诱劝姜才归顺元朝,姜严词拒绝:“姜某生来只为宋臣,宁为玉折兰摧,不为瓦砾长存,绝不对元称臣!”阿术遂押姜才至扬州处死。姜引颈受刑,从容成仁。扬州民众闻者莫不泣下。
姜才死后,葬于扬州“平仙山”?
噩耗传至福建时,文天祥三日不食。皇帝派文天祥撰文率官员向江边御祭,封姜才为平昌伯,赐谥忠悯。诏其长子彬仍袭父爵,诰封三代俱伯爵。
“姜才死后,根据《沧湖姜氏宗谱》记载,其长子姜彬赶到扬州,将尸体收拾了,葬在扬州一个叫‘平仙山’的地方。”昨天,姜才后裔姜方良告诉记者。这个“平仙山”到底在什么地方,他们考证了很久也没有确切答案。
“这个‘平仙山’很有可能就是平山堂,虽然考证显示,平山堂历史上并没有‘平仙山’的称谓,但是极有可能是宗谱撰写人不了解情况造成的笔误。”昨天,长期关注李庭芝、姜才史料发掘的扬州文史学者陶海扬表示。
根据史料记载,为悼念李、姜二公,在扬城广储门外梅花岭侧,时人修建了双忠祠,清同治十三年迁至城东黄家园。
“当时梅花岭侧的双忠祠,很有可能并没有李、姜二公尸首,因为战乱以及政治因素,修建双忠祠肯定是在李、姜二公殉国多年以后。”陶海扬分析。
不过,陶海扬表示,这也仅仅是推测,因为目前并没有更多的史料证明。
部将隐居温州瑞安
建庙纪念姜才
“根据我们宗谱的记载,姜才死后,姜家后人一直在温州平阳与福建交界的地方繁衍生息。具体居住的地方是今天的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姜方良说。
姜方良介绍,姜才后人在万全整整住了四代,一直到元末明初才搬到了温州沧湖。也就是今天的温州市龙湾区沧湖村。“和原来的万全相距大概100多公里。”
在龙湾沧湖,姜家修建了姜氏祠堂以纪念祖先,并繁衍至今。“《沧湖姜氏宗谱》记载,姜家后人在沧湖居住了有600年之久。”
而现在,仅沧湖姜氏一支,就有2万多族人。“姜家还有不少支脉分布在浙江其他地方,人数更多了。”姜方良分析。
2013年,“沧湖姜氏大宗管理委员会”开始系统梳理姜家脉络,竟然发现,姜才死后,其麾下一位姓池的将领率部分将士突破重围,从水路南下福建。宋亡后,从福建赤岸迁徙隐居在温州瑞安海边涂坦(今温州瑞安塘下前池)。为了纪念主公姜才忠烈,池姓将领设立了“姜元庙”虔诚祭祀。“姜元庙里的姜圣殿碑志上,还有一些关于姜才的记载。”姜方良介绍,当地还有民间传说,明洪武三年,姜才被追封为红鬓白马护国大元帅,以慰忠魂,不过这已不可考。 记者 刘冠霖
延伸阅读
藏书讲述“扬州保卫战”
本报2010年曾报道,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在整理藏书时,发现自己十多年陆续从外地“淘”到的若干戏曲剧本、连环画和小说,以不同艺术形式再现了南宋“扬州保卫战”。
1958年6月第一版扬剧《碧血扬州》编剧为石来鸿,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是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押谢太后及幼主北上。途经瓜洲,两淮制置使李庭芝率兵救驾。敌首领阿术绑李妻于扬子桥头,令太后下诏劝降,威逼退兵。并遣李庭芝的堂弟李虎去扬州游说。李庭芝义无反顾,严加驳斥,焚诏斩弟。后因制置副使朱焕投敌,扬州城破,李庭芝威武不屈,壮烈殉国。
1957年5月,江苏省扬剧团首演扬剧《碧血扬州》于南京。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曾被京剧、粤剧、潮州戏、越剧、豫剧、锡剧、柳琴戏等剧种移植上演,可惜扬剧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演出以来,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没有复排过该剧。剧本发表于1958年《剧本》月刊。同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59年,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碧血扬州》为扬剧的优秀代表剧目之一,与《百岁挂帅》、《恩仇记》并称为“扬剧三大剧目”。
秦腔剧目《烈火扬州》剧本,则由陕西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编剧为陆苍,讲述的是南宋末年扬州守将李庭芝母丧归葬。当时,元兵南下侵犯扬州,李别妻而归,与太守姜才统兵御敌。元阿术遣使招降,李拒之。元兵劫其妻至城下,迫其投降,李女桂英出战救母入城。后宋王下旨,令其投降,李抗旨不从,与扬州军民奋力抗敌。后因部将朱焕等暗降元兵,城破,李庭芝率兵斩除朱焕、王国忠,破阵突围,兵撤泰州。
连环画《血染扬州城》则根据历史小说《忘忧草》改编,张兆年编绘,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上世纪80年代绘画的形式,每张图片下面并配有剧情,情景交融地展现了李庭芝善谋善战,带领军民坚守扬州城的感人事迹。
城东也曾有双忠祠
本报曾报道,扬州人几乎都知道扬州城内的双忠祠(内祀南宋抗元英雄李庭芝、姜才)。对坐落在城东沙口境内的双忠祠(内祀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晏锐、朱裒),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倭寇曾三次侵扰扬州。沙口双忠祠中的晏、朱二人,就是在第二次抗击倭寇侵扰的战斗中壮烈殉国的。明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第二次侵扰扬州。他们从镇江渡江入沙河至扬州东郊登岸,沿途烧杀掳掠,焚劫城外店肆及民居近200家,杀死或淹死百姓数千人。时为高邮卫经历晏锐、扬州府同知朱裒率部同倭寇激战于扬城的东郊,重创倭寇,斩杀倭酋人,击毙倭寇甚众,夺回许多被掳男女及牲畜,倭寇败退。不久,败退的倭寇再犯扬州,朱、晏再度奋力迎战,双双战死于今沙口村境内王巷口以西,但倭寇也因伤亡惨重而败退,扬州城得以保全。朝廷为旌表晏锐、朱裒之功绩,追赠晏锐为府制、朱裒为右参议,并就地立祠祀奉二公,赐额“双忠”,即双忠祠。祠原址在今沙口村陈家组板凳树(今曲江小商品市场以西附近)。1950年,该祠因年久塌毁而被拆除,现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