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榆林认真实施精准扶贫——
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
编者按
扶贫济困,互助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今年开始,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全国“扶贫日”。10月17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通过了将10月17日设为国际消除贫困日的决议,旨在促进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意识。我国设立“扶贫日”是响应联合国决议的具体行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设立“扶贫日”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工作格局,动员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报今天特别推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综合报道,献给我国首个“扶贫日”。
“十二五”以来,榆林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要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整合资源、连片开发为突破口,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提升能力等各类扶贫项目,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扶贫开发迈上了新台阶。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从2011年起至2014年,新阶段扶贫规划实施四年来,全市贫困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自然村通公路比例为96%、通电比例为99%,贫困区域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度增长,由2010年底的1012元增加到2013年底的2619元。到2013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8.3万人减少到60.3万人,28万人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9.4%下降到20.1%,降低9.3%,预计今年可脱贫11.73万人,贫困发生率将降低到16%左右。
扶贫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至2014年,全市中、省、市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0.76亿元,其中移民搬迁22.74亿元、整村推进3.38亿元、产业扶贫1.98亿元、能力建设1.54亿元,其他资金1.12亿元。
移民搬迁稳步推进。2011年、2012年我市相继启动实施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移民搬迁,标志着我市以城镇化、工农业园区和中心社区集中安置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高标准移民搬迁拉开了划时代的序幕,四年累计搬迁4万户16.3万人,户均投资5.6万元,搬迁规模和补助标准史无前例。
整村推进全面启动。全面启动321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建设,每村财政平均投资在80万元以上。其中117个村已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同步推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4个项目村目前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将在2015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产业扶贫多措并举。按照每户贫困户直补5000-10000元的标准,实施扶贫户生产发展项目,到户精准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了贫困户发展的动力。261个村互助资金项目规范运行,惠及贫困户1.8万户。通过贷款贴息、财政直补等方式,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参股增收,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实现了分散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
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雨露计划”项目完成劳动技能短期培训1.41万人,学历教育创新改革试点320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2285人。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8984人。基本达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富裕一户的目标,工资性收入已成为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渠道。
社会参与扶贫更加广泛。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一项事业,这在我市体现得尤为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业投入定点帮扶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7.2亿元,“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安排1120个企业帮扶1205个低收入村。各类企业投入资金5.2亿元,我市参扶企业和帮扶贫困村数量居全省第一,北六县跨区帮扶南六县为全省首创,以民营企业家为主导帮扶贫困村的“府谷现象”闻名全国;干部驻村联户帮扶为社会扶贫注入新的活力,省、市、县三级共落实777个单位,派出890个工作队、2000多名驻村干部,在972个低收入村开展驻村联户工作,初步建立了“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单位、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不脱钩”的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机制。施行五期项目完成投资10737万元,受益贫困村180个。
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扶贫开发任重道远。新阶段,新标准。围绕我市61万贫困人口,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扶贫开发以“两不愁、四保障”为目标,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措施,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形成扶贫开发合力,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生态建设全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