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 陈翔
日前,湖北来凤县“发现来凤震撼之美”考察活动圆满结束。在为期5天的探索之旅中,由旅游规划专家、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以及权威媒体代表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入来凤县,对当地的自然风景,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并对其发展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
来凤位于湖北西部,地处鄂湘渝交界之处,旅游资源丰富。
在考察期间,专家团队沿着酉水河考察了龙嘴峡、阿塔峡、卯洞峡、金龙滩、茅眼洞等神奇的自然风光,并对相关自然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记录。
来凤的卯洞峡景观奇特,卯洞是一大型伏波洞,酉水河悉数流入洞中,又穿山而过。
杨梅古寨有着罕见的古杨梅群落聚集地,来凤也因此成为“湖北省杨梅之乡”,其中最大杨梅树树龄在1200年以上,被称为“亚洲第一杨梅”。令专家大开眼界的还有杨梅古寨内的石林地质奇观:这里石柱高耸,石芽参差,暗河潜流交织,洞穴错落。据介绍,这些石林诞生于五亿一千万至四亿两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
中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专家马春晓认为,来凤的自然风光清秀绮丽,山水相融,既有峡谷之雄壮,又兼具平湖之柔美,而且得到了极好的保护。
目前,来凤已经着手对酉水三峡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初步已经形成了龙嘴峡、阿塔峡、卯洞峡的旅游线路。
人文之美:原生态是亮点
除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来凤独特的人文风情也让前来参加探险之旅的专家团队印象深刻。
据了解,来凤地理位置特殊,全县分布有16个少数民族,比例占33万总人口数的61%,多民族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来凤民俗。
专家团一行先后参观了来凤百福司的古吊脚楼群,考察了南剧、三棒槌,了解了西兰卡普织锦,还专程观看了举世闻名的来凤“摆手舞”。
据介绍,“摆手舞”在土家语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摆手”。它是流传于鄂湘渝边区酉水流域土家族的一种祭祀舞蹈,在来凤县尤以河东舍米湖村的“小摆手”传承较为完整。该舞蹈表现有狩猎、农事、军事、生活等内容,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是歌乐舞浑然一体的艺术。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李玉祥在观看来凤摆手舞之后非常激动。他说,来凤摆手舞史悠久,风格健美,动作粗犷,民族特色浓郁,让人观之心灵震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来凤土家摆手舞于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国家“非遗”要求,来凤加大对土家摆手舞的传承力度,实施了“来凤土家摆手舞”传承计划,对有突出贡献的高龄艺人和家境贫困者给予一定的“非遗”传承补贴,并成功申报旧司乡、百福司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百福司镇被纳入“湖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佛寺,专家团再一次被震撼:这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寺庙,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来凤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呢?专家们表示,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专家还认为,仙佛寺摩岩造像群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现存最大摩岩造像,在长江以南地区首屈一指。
“应该保持质朴之美”
在完成对来凤风土人情的考察之后,专家团还对来凤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马春晓表示,来凤旅游开发潜力是难以想象的,可以从休闲、养生、探险三方面进行规划与推广,并突出“福”等相关主题,吸引中外游客。
李玉祥则建议,要注意保护好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建筑。“来凤应该保持质朴之美,防止过度开发,让来凤之美亘古流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杜晓帆教授详细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对来凤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为了当地老百姓,而是不为了别人、为了表演给游客看。“我们要从心出发,让文化传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这样才能让天赋的美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