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首届丝路国际电影节海报。
西部网讯(记者 熊惠玲)10月20日至25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在陕西西安举行,西安这个城市和西部电影这个名牌,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说到为中国电影做出巨大贡献的城市,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陕西西安,这里曾经走出过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吴天明、张艺谋、陈凯歌和顾长卫等,有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为观众熟知的《红高粱》《霸王别姬》等影片蜚声海内外。
然而,“从这些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和西安举办国际电影节的时间来看,还是很不相配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审办公室主任李爱民这样说,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时间上来的虽然有些晚,不过还是来了,弥足珍贵!
西部电影享誉国际,但这些年为何在西安就没有一个电影节?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举办前夕,西部网记者采访到业内相关人士,从电影市场等角度分析在西安本土举办的电影节对陕西西安、对西部电影的意义。
为何西安现在才举办电影节?
西安电影市场先天不足 后天不逢时
十年前,西安有长安院线、西北影城,但和当时的北京、上海等城市没法比。谈到西安电影产业的发展,西安咔门娱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资深媒体人唐爱明说,这是一种天然的落后。“西安2006年前后才有了五星级的影城,而北京在2003年就有了这样档次的影城和配套设施,这种先天的落后首先体现在了硬件设施上。”
唐爱明说,中国电影在2006年有了大的进步,但整个西安电影市场的总票房收入在当年仅2000万左右,贡献还占不到全国总票房的1/100,而且比例相对2005年还在下滑。电影市场的成绩远远落后杭州、成都等城市,全年票房甚至只能等同于北京等城市单月票房。很多影院都是“看片吃饭”,每年就靠贺岁档挣钱。“以这样的市场环境,显然不具备办国际电影节的能力。”
“作为电影人,我们非常希望可以尽早搭建这样一个国际平台,让西部电影人有一个更加容易施展的空间,我们也一直在呼吁,但是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让这个梦想实现的时间推迟了。”李爱民说。
但当陕西的电影人有举办国际电影节意识的时候,电影市场突然跌入低谷,走下坡路。“当时国内电影一年的生产量掉到不足50部,拍一部赔一部,也没有人走进电影院,电影市场没有形成,所以在那个阶段想要申办这样的国际电影节是不可能的。”李爱民向记者分析。
西安电影市场:
走得慢,却目标明确一直向前
据唐爱明介绍,客观上来讲西安消费者的观影素质还停留在三线城市的水平,西安的电影主流消费群是年轻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而这些人的欣赏习惯相对单一,只认大牌导演和明星,并且有着本土情结,相对还是不够开放。北京、上海有不少影院都放映原声电影,而西安的大多数消费者还达不到这样的观影水平。
“但整体上来说,我们还是在慢慢进步,一直在向前走。”唐爱明说,这些年西安的票房市场环境好转,一年的票房收入能达到四、五个亿。2012年、2013年西安的电影票房都进入了全国前十大城市,西安已经成为全国电影票房重镇。而本土一些大的影视集团也在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近年来大大小小的一些国外电影周都在西安举办,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世界电影,对西安的电影发展也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李爱民说:“随着这几年西安电影市场的复苏,特别是电影票房一年一个飞跃,影院建设的飞速发展,包括电影产业一条龙的形成,精细化的分工在产业化中更加明确,整个市场的繁荣程度也起来了。”西影集团这几年在电影生产上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一直想在新西部电影上有所突破,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平台的搭建对我们能更好地与外部交流起到了重大意义,因为我们自己也有了话语权、有了平台,我们可以对外平等交流,而不是仅仅在人家的平台上舞蹈。”李爱民说。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
西部电影产业链的最后一环补上了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是西安文化开放的一面镜子,通过文化传播、媒体、明星等各种形式,把一个城市报道宣传出去。”唐爱明认为,电影节的举办能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并投身到西部电影上来,让陕西的文化走出去,世界的文化走进来,这是陕西文化产业壮大的标志。
“这次电影节的举办更加完善了西部的电影产业链。”李爱民认为,西部电影有制作、发行、影院,但是此前却没有国际舞台。在家门口搭建舞台,是完整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每两年在西安举办一届,我们必然会为这个电影节出作品、为国际交流做准备,那么简单来说,电影人就有事干了,有更多的目标了,人的精神上的支撑点更多,可能会让创作人员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作热情和激情。”李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