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新修的大荔雨林上延工程和雨林续建工程控制黄河西摆
1990年和2009年黄河大荔段遥感对比图
1990年和2009年黄河大荔段遥感对比图
卫星遥感可直观地监测我们身处的生态环境,包括极端天气在内的众多自然灾害在气象卫星的监视下“无处遁形”。多年来,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凭借遥感技术,屡屡在陕西的生态环境和灾害监测中捕捉到最真实的变化,分析出最客观的数据,上报省委、省政府后,多次得到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批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今年4月,省水利厅东庄办两位同志急切地找到记者,问能不能拿到几张图片。他们要找的图片不是普通的照片,而是在《陕西日报》整版刊登的,陕西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图。
“东庄水库正在申报可研报告审批,水利部要求提供水库生态环境评估,恰好《陕西日报》刊登了这份遥感评估报告,有卫星图片、有图表分析,对我们来说实在太及时、太幸运了。”
他说的这份评估报告,是由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制作的20张卫星遥感图片,分别从植被、固碳、气候环境等八个方面,详述陕西近13年来生态环境变化,对比结果显示,陕西省生态环境整体向良性发展。
东庄水库是在渭河最大支流泾河下游建设的防洪骨干工程,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降低潼关高程,减轻洪涝灾害,是陕西几代人期盼已久的水利工程。东庄办同志说:“相比一般照片,遥感图真实客观,最有说服力。”
今年6月,全部完工的黄河雨林上延及续建工程,不仅使大荔黄河沿岸直接新增耕地1万亩,保护良田12万亩,几万名群众免受洪灾威胁,而且与上世纪修建的堤防工程形成了黄河大荔段40余公里的护岸体系,使大荔县有效遏制黄河西倒。
说起来,雨林工程的修建仍然缘于一份卫星遥感资料。那是2009年,省农业遥感中心对黄河大荔段(北起华原乡南至港口镇,南北长约40公里)近20年河道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2000年—2009年黄河水对西河岸侵蚀加剧,大荔段累计减少17.8平方公里土地(约为2.67万亩)。
2010年,时任省委书记赵乐际批示必须加快黄河险段治理工程建设,遏制黄河西倒继续发展。半年里加紧施工,终于在大荔雨林护岸工程上首与华原护岸工程末端之间,筑起了2公里长的应急控导工程,但除过预留的回淤口外,还有近1.4公里没有闭合,横冲直撞的黄河主流在这缺口处不断地冲刷。2013年,省长娄勤俭要求尽快建设大荔雨林上延续建工程。
眼下全长近1.4公里的黄河雨林上沿续建工程主体竣工,完成护岸1.37公里,新建雁翅坝16座,大荔成为我省沿黄河各县中第一个有效遏制黄河西倒的县。
今年8月中旬,记者从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获悉,卫星监测显示我省受旱农作物目前部分正在恢复生长。这份独家信息第二天就在《陕西日报》醒目位置刊发并且被包括中国日报网在内的多家网络媒体转发。为什么这条消息会受到如此的重视呢?
原因很简单,今年夏季,陕西迎来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伏旱,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642万亩。8月1日,记者在关中、陕南采访时看到,大片的玉米发黄、卷叶,濒临绝收,苹果、梨普遍果个偏小,而猕猴桃腐败变烂,农民心急如焚。在严重伏旱的背景之下,今年秋粮产量会严重减产吗?这大概是时下全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
8月5日之后,我省各地普降喜雨,并且一场接连一场,渭北、关中、陕南旱情全部宣告解除。8月中旬,遥感中心利用卫星监测,全省植被绿度值明显高于上旬,表明因旱生长偏弱或停滞的作物目前已恢复生长。从这一监测数据来看,如果搞好蓄水保墒、后期田间管理,今年秋粮作物丰收年景仍然可期。你说,这能不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吗?
以上只是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今年工作的一个缩影。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问遥感中心主任,你知道你们的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社会效果吗?是的,他没有亲眼见证,2009年11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发布会上,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拿出一张由省气象局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提供的遥感监测图,向公众展示了陕西退耕还林10年间的变化。
他也没有亲眼见证,为拯救红碱淖,各级政府作出的许多努力。
2004年,卫星遥感资料显示,红碱淖水域面积在1997年至2004年这7年间减少了13平方公里。这份监测报告被呈送至陕西省委、省政府。2008年,红碱淖被陕西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同年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了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07年—2008年,神木县政府投资近200万元,对红碱淖的4条注水河流(陕西境内)进行了恢复治理。榆林市和神木县两级政府部门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对红碱淖湿地的生态恢复治理工程。40公里的环湖路和15公里的巡护道路的建成,以及由红柳、沙柳、臭柏、樟子松、油松等树种组成的35公里长的防护林带,都为红碱淖铸起一道防风固沙与保持水土的有力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