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继2011年之后,永寿县今年再创陕西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万亩示范方高产纪录。其中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87.46公斤,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492.56公斤。万亩示范方亩产比全县22万亩小麦平均亩产313.21公斤高179.35公斤,增产57.26%。
“增加的产量都是从提高种植管理水平上拿回来的。”永寿县农机推广中心主任张翠梅说,通过几年反复实践,永寿县总结出了旱地小麦高产七项关键技术,卓有成效。
亩增产小麦近180公斤,增产效果可谓极其显著。那么,显著的增产效果对农民有没有吸引力呢?
自2009年旱地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开始实施起,永寿县监军镇古屯村的3000多亩粮田,除了107亩被划为百亩攻关田之外,其余基本都被纳入了万亩示范方。村民们欣喜地看着干旱的土地被一步步“挖掘”出他们从来不曾企及的产量。
“如果不在项目区了,村民还能按照现在的要求去做、获得这样的高产吗?”
日前,面对记者的提问,古屯村支书李锋爽快地回答道,“那可能有的群众就不这么做了。现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多,留守的劳动力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老年人学习新东西不容易,有些妇女还可以学会,但是也不一定愿意学。一家一户就那么几亩地,靠种粮富不了,所以很多人不把种粮当回事。”
以今年万亩示范方比全县小麦亩增产179.35公斤、国家小麦保护价收购每公斤2.36元计算,亩增收423元。减去示范田土地深翻等每亩增加的六七十元资金投入,不包括因此增加的劳动力投入在内,亩增收350元左右。
古屯村人均粮田不到1.3亩。按一户4口人计算,有粮田5亩左右。也就是说,即使从种到收全力以赴“伺候”小麦8个月,一户一年因此增加的收入也不过1700多元。而现在,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一天的收入就在百元左右。
类似的问题,记者也曾问过黄龙县三岔乡梁家山村种粮大户杨广武。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杨广武就在黄龙和周边县包地种粮,最多时包地上千亩种玉米,少时也有数百亩。
“如果通过改进种植技术或者引进优良品种等,每亩地能增产玉米50斤,你愿意去做吗?”
“肯定愿意。不要说50斤,增产20斤都愿意。”杨广武脱口而出,“1亩地增产20斤玉米,1斤玉米按1.12元算,是22.4元。1000亩就增收2万多元,你说划算不划算?”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一方面,在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特别是种粮的收入早已退出主导地位,让位于工资性收入,因而农村轻农化、农业兼业化趋势愈加明显;另一方面,伴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分工分业。部分土地流转集中到以务农为致富职业的少数人手中,并逐渐兴起一批专门替人代耕以获取报酬的团体,比如土地托管公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产生效益,粮食增产将会为他们增加丰厚的收入或者赢得生存壮大的良好声誉。
粮油作物高产创建首创于陕西。2008年,国家农业部将这条成功的“陕西经验”推向全国。随着高产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我省实现了关中一年两料亩产过吨和陕南水稻优质高产的目标,为进一步提高榆林地区乃至同类生态区玉米和马铃薯生产水平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
成功的高产模式,必须有能够“驾驭”它的载体。新形势下的农村,大多数农民不再重视种粮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规模小、比较效益低,使得他们无心费很大力气去追求高产,种的粮食自食够用即可。真正对高产感兴趣的,是以种粮为职业者,比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土地托管公司、代耕的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因此,将种粮经验传授给他们,培育他们种好粮,当是未来抓好粮食生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