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本报驻北京记者 李 雪
退休多年,家住北京市西二环菜户营桥附近的老方9月底有了新工作:北京金中都公园内新建的宣阳驿站在政府主导下变身社会办图书馆,老方就在馆里当义工,搬书、打扫卫生、简单的借还书,他都能做。自9月28日宣阳驿站开业至今,老方和很多慕名而来的志愿者都在馆里帮忙,用他的话说,“这叫发挥余热,生活也比原先有滋味多了,要是每天闻不着书香味都想得慌。”
在北京,持续数月的北护城河绿廊工程为护城河添上了绿地、霓虹灯和休闲设施,在环境愈加优美的同时,文化也正在以一种独特方式悄悄入住护城河。
宣阳驿站的诞生是北京西城区文化委员会、西城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联合民间知名连锁图书馆“第二书房”,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合作的结果。园林市政部门拿出空间,文化委员会提供图书和阅读推广资源,第二书房负责运营。“第二书房就是政府基于地区群众需求的判断,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在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之外,打造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孙劲松说。这也是今年上半年西城区引入第三方力量正阳书局入驻万松老人塔,将其打造成公共阅读空间后,又一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门外是金中都公园绿意萦绕的护城河,门内是拥有1.2万余册包含人文社科、生活艺术等类别的藏书,随时享有的免费WiFi,150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分隔出了青少年阅读中心、古籍体验馆、公共阅读室等区域。地下一层风格多样的主题文化展、每周定期举行的亲子阅读会、知名作家学者的现场讲座……宣阳驿站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爱读书的市民找到了精神归属。
园林市政部门还对早、中、晚间驿站的客流作了分析。早上遛弯路过驿站的多是老人,就多安排老年话题的读书活动,比如“从金中都到北京城”“中华文明的基因——汉字”“中国的生肖文化”等讲座;中午和周末多是周边年轻白领,他们更喜欢单独空间,凭会员卡就可借书踱步到护城河边自由阅读;晚间,一家人集体出行居多,驿站会安排寓教于乐的少年读书会,培养全家人的阅读兴趣。“前期我们会观察第二书房的运作模式,看它的结构是否合理,然后签订考核协议,把这块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试验田经营好。”西城区滨河公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曹芳透露。据悉,如果宣阳驿站试验成功,西城区的多个公园驿站将都有可能引进此种模式,在绿树荷塘边捧一本喜欢的书阅读将成为护城河一大风景。
如何将驿站打造成京城众多阅读场所的典范,嗜书如命的第二书房负责人李岩费了番心思。陈列在宣阳驿站的1万多册图书,就是他和工作人员花了一周时间从书海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少儿读本占了七成。李岩说:“爱读书的孩子是阅读的未来。第二书房一直倡导儿童阅读,希望孩子在这里找到北京‘大院’的感觉,涵养书卷气质。同时,儿童阅读可以倒逼家长阅读,不失为培育书香社会的一条捷径。”今年“十一”假期,为了吸引更多家庭走进图书馆,主打亲子阅读、少儿阅读的青少年阅读中心里,每天都有两场故事会为小朋友讲解最新绘本故事,工作人员还依据孩子的兴趣给家长列出了个性化书单。
听说民营品牌的图书馆和政府强强联手推动全民阅读,不少同行慕名前来观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书房的馆长王劲春连夜坐飞机来取经,看到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政府开辟出这么大的空间推动阅读,王劲春羡慕得不行:“书比我们的多,地方也比我们的大。民间和政府的这种互动合作一方面弥补了政府的薄弱环节,加强了其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另外,也给民间的文化建设力量提供了广阔空间。”另外,经由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牵线,博物馆教育的倡导者、“四月公益”创始人张鹏也将活动基地放到了宣阳驿站。今后,他将带领更多志愿者定期举办培训和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将阅读与博物馆教育结合起来。
“十一”期间,不少走进宣阳驿站的读者询问会员卡的办理事宜,为了降低门槛,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准备通过政府补贴部分费用给老百姓的方式,吸引读者办理会员卡,让其享受更多阅读福利。“我们想在保证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前提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把钱补贴给爱读书的人。”孙劲松说。他同时透露,刚刚建成的雁翅楼景观、万寿公园等也已经纳入到引进第三方开辟阅读空间的规划中,政府将根据合作机构的不同和地区实际,本着“政府定方向、供资源、出标准、抓考核”的原则,一地一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