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3年陕西旅游年票一卡通[2013版]网上订购,三秦游官方网站。
《2013陕西旅游年票一卡通》包含98城市511家景区的强大阵容,一卡游遍全国。定价98元/张。 【点这里订购(支持邮寄)】【点这里淘宝购买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西咸新区文化通典》即将问世

2013-3-27 7:10:00  来源:西安晚报  进入论坛
 文化是民族之魂、城市之神、文明之根。

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精神寄托离不开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特质文化,文化产业升级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咸新区怎样才能抓住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凭借丰厚的周秦汉文化资源,获得突破性和跳跃式的发展,一跃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3000年的时空交错,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文化财富和谜团。河流文明、帝王陵寝、王朝背影、诗赋渭原……这些沉淀于西咸新区古老土地上的历史痕迹、文化记忆、民间文化等,如何转化为西咸新区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最有力的牌?

对于西咸新区各种世界性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从小就从教科书、小说、电视、电影上了解到有关它的种种。但什么时候能有一套成体例地、完整地、重点突出地研究西咸新区山川地貌、历史沿革、文化典籍、民间文化的著作?一直是人们最为期待的文化成果。

时代的需求,催生了《西咸新区文化通典》编纂。

3月25日,西咸新区召开《西咸新区文化通典》专家评审会,邀请了我国考古学界、秦汉史学界、规划学界、文物研究领域及文学领域著名学者、专家,对该套图书初稿进行了严格评审。

会上,学者们提了“内容要增减、重点要强调、章节需调整、结构要统一、表述更科学、图谱更规范、文字再打磨、校对再细心”等诸多意见和建议。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总规划师李肇娥在主持评审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评审,再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一套严谨规范、亮点突出的呈现中华文明最耀眼成果的丛书,成为一个文化精品,为西咸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清晰的定位和独特的气质。

为千年帝都书写“文化自传”

“重特不重全”西咸特色要突出

西咸新区为什么要编纂文化通典?

西咸新区及西安(咸阳)大都市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世界性,这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最为重要的依托。而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大古都交界处,囊括了大量的周秦汉唐历史遗迹:周沣京、镐京,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渭北帝陵等等,这些遗迹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遗址。

因此,拥有不可比拟的丰富历史文化便是西咸新区最大的特质。

而世人则需要一个全面、翔实、深入、鲜活地了解这些历史文化的窗口。打开这扇窗,就打开了这片土地上3000年的史册。因此,《西咸新区文化通典》是为西咸新区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宣传、推介西咸新区历史文化资源最好的“文化自传”。

从2011年5月起,西咸新区就开始着手编纂文化通典系列书籍,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由西北大学副校长、教授李浩任编辑组组长,带领编撰专家团队,分别从“自然地貌”、“历史沿革”、“文化典籍”、“民间文化”四方面研究西咸新区882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载的文化元素。其中,第二册“历史沿革”分为“都城皇宫”与“吉地陵寝”上下册,第三册“文化典籍”分为“哲学思想”与“诗词歌赋”上下册。

“不求全,但求特。突出古为今用。周秦汉这些重点要突出,比如说诗词歌赋,要突出阿房宫赋、西京赋、西都赋几个重点,因为这些就是西咸最特色的东西,因此要重点讲,甚至要有注释、译文,不能平铺直叙。”在谈到编纂原则时,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强调,一定要详略得当。

“比如,郑国渠、昆明池、咸阳桥、咸阳古渡、牛郎织女的传说、陕西地方方言、秦商茯茶……这些对今天的建设都意义重大,要专章描写。”王军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真正发源于茂陵,茂陵的石雕可以和希腊、罗马的雕塑艺术相媲美,是中国艺术最高成就,因此,要把这些最“特”的东西拔出来。

而针对一些观点有分歧的,王军认为一定要尽量用有定论的,没有定论的就把两种观点都罗列出来。此外,图书可收录一些权威性文章,如描写地方风貌的散文等,以增强可读性。“最好能做成畅销书,让更多人了解西咸新区历史文化。”王军说。

循着渭河河流轨迹

探索中华文化之轴

西咸新区这片土地不仅有诸多帝王陵寝、王朝背影、脍炙人口诗词歌赋,更有流淌于我们血液中的河流文明,而循着这河流,我们可触摸到中华文化之轴。

中华民族最重要最辉煌的四个朝代——周、秦、汉、唐皆建都于此,如果说黄河是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是渭河。它在潼关汇入黄河,直至大海,在中国的中部形成一条轴线,这条轴是中华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是以此来翻动的。

除此之外,“八水绕长安”的壮阔、“泾渭分明”的千古谜团都是文明的佐证,本册书将循着河流轨迹,去探索远去的辉煌于今日的涅槃重生。

同时,帝王的陵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有效渠道。西汉十一代帝王皆葬于长安近郊,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地处长安东南外,其余9陵均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此外,还有诸多的王侯将相葬于此地,地上形成壮观的陵寝建筑,留下大量墨宝、雕塑等艺术品,可谓是独特的“帝陵文化”。

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阿房宫遗址,有“千门万户”之称的汉建章宫,泾阳大地原点,崇文塔,以及北杜铁塔等,都成为今人了解中华文明最耀眼明珠的窗口。

而诗词歌赋方面,从周代的《诗经》开始,渭河及它滋养的关中大地,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它们让西咸新区成为千年文脉的传承地。

古为今用 树立城市发展标杆

“文化名片”掀起产业热潮

研究历史文化的目的是古为今用。“西咸新区是在一个历史厚重的文化故土上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是古长安的拓展,在此背景下,我们编纂丛书的目的,是为了担负起西咸新区作为大长安建设重要部分的责任,复兴中华民族周秦汉唐时的伟大创造力与自信,为中华民族树立一个城市发展的标杆。”王军说,此册图书的真正意义是古为今用。

建设一个新城市应该在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肩负起城市文化产业使命。西咸新区坐拥周、秦、汉悠久历史文化宝库,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大有可为,也明确提出了“彰显周秦汉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地”等战略定位,将贯通历史与现实,完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文脉格局——延续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三条文化带,建设国家级秦汉文化展示区和国际化大都市生态文化遗址公园,成为彰显陕西城市文化特色的标杆区域。

图书是彰显文化品位的良好介质。此次,《西咸新区文化通典》的编纂则给西咸新区亮出了一张精彩的“文化名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筑于西咸新区这块文化沃土上的产业梦,此刻已然起步,必将开放出璀璨的新文化之花,结出丰盛的新文化之果。

【袁仲一】

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秦汉史专家

争议性问题 双方观点都摆出来

首先,西咸新区是陕西周秦汉文化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全国周秦汉文明的核心区,也是中华大一统文化的奠基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和荣耀,显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崇高的精神。因此,编这套书是非常必要的,适合时代的需求,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意义重大,尊重了群众对西咸新区文化遗产的知情权,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途径。

其次,该册图书抓的重点和亮点比较明确,突出了都城皇宫和陵寝这些闪光点。尤其是突出了帝王的生平事迹,把他们的业绩、事迹叙述出来了,这是过去同类书上比较少见的。

第三,该丛书用了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因此真实性、感染力、科学性比较强,同时,信息量大。

第四,图文并茂,文字简洁,通俗易懂,版面清新美观大方,雅俗共赏,可读性强,各个层次的人都可以看。

当然,该册图书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王陵和武王陵的问题,根据最近几年的考察研究,考古界基本上认为它是秦陵。这个问题就要进一步修改,有定论说定论,没定论就把两种观点都摆出来。

【吕仁义】

陕西省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

和西咸新区关系密切的要突出

我非常高兴西咸新区有这么一个举措。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咱们写这套东西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这册书的主题是写西咸新区的,因此,哪些东西选,哪些东西可以不选,这是写这几本著作的核心。

就诗词歌赋部分,从诗经一直写到汉赋、唐诗宋词。而西咸新区从文化上讲,必须重点写的主题就是上林苑,因为它是中国园林的源脉,而尚林苑的核心就在西咸新区,我注意到你们选了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但是没有写西都赋。但同时,一些无关的诗词可以少一些,像武陵塬与长安之间的关系。

另外,和西咸新区关系密切的东西,要不要专门成册收集?比如说和西咸新区直接有关的古成语、古代的传说故事、人物等。同时,还有一个内容我觉得也要写,就是水文化问题,水文化也是文化,而且这里面都是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设施,这些设施都是遗址,郑国渠就是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到汉成了汉的桑白渠、唐的桑白渠,一直延续到现在,东庄水库的水系就是这个水系,这样的话就把历史的文脉连起来了。而永安渠、曹渠都在西咸新区,包括兰池宫的兰池、太液池最早就在这里。

【石兴邦】

原陕西省考古所所长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把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凸显出来

可以说,该册图书的结构、文字、图片等,都有不少亮点。其中不少图片值得关注。据说,相当一部分的图片是由图书编写组,专业的摄影记者拍摄的,这部分图片非常出彩,为整个书籍增色不少。

但是,其中,历史沿革一书封面选用了黑色,这个是要体现什么呢?

此外,在内容的处理上,要有侧重。比如,汉代茂陵的雕塑,被希腊女科学家叹服,其艺术性具有唯一性的,价值属于世界级的,一定要突出这些重点,不能埋没了。

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中国的龙脉在这里有很多痕迹,那么,在图书的编排中,如何既表现出历史的光辉,又可以挖掘出当下的潜力。能不能找到历史上西咸新区各个时代的地图,专门制作一个图册,还是附到整套图书里面?更加清楚地告诉读者,这个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的?在这个地方上建设的新都市,将如何继承、弘扬这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图书中图片和图纸的选择要严谨,尤其是古迹的照片选择,要看从哪个角度拍照效果最好,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

【韩 骥】

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

引入文化遗产专家权威评述

总的感觉写的还是很不错,从文化的角度上,把这个地方的文化渊源整理出来,这个在全国还是很有影响的。

一般都认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一是通过城市历史,一是通过语言文字。

我觉得该册图书文字很流畅。但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我是希望能够,从配图、图纸的权威性上注意一下。我注意到,书籍中大部分图纸还是从《关中胜迹》、《中国园林史》等中做出来的,但目前,应该已有比这个更详实的资料及更新的勘探成果。因此,应该用比较近期的一些成果,把最新的资料反映出来。

第二点,在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评价中,我想还是要增加一些专家的评述。比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虽然很薄,但是他对汉代雕塑的描述还是很权威的。因此,可以收录一些专家对西咸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评述,我们国内的、国外的专家评价,以增加对这些文化遗产评述的权威性。

第三,有关帝都的部分,除了皇宫的形象以外,我觉得皇家园林这部分可以再补充一下;最后,就是桥梁,如渭河上面的桥梁等,虽然有些专家也进行了考证,但可以再充实下。

【朱士光】

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山川地貌要突出“塬文化”

《西咸新区文化通典》每一册都是通过专家的努力,写出了质量比较好的文字,而且图片也非常好,印制也比较精美,西咸新区非常需要这么一套《通典》。

我意见就是,首先,图书的体例方面还要再完善下,章节要统一;其次,有些内容是不是还需要做一些调整?如郑国渠、昆明池应该不属于自然地貌。地貌方面,西咸新区区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没写,就是塬,西咸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南半部,很多都城都是在塬上面,这个不能漏掉;

第三,都城的内容还应做必要的充实。比如说沣镐,据文献记载沣镐有市,还有管理部门,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写出来。但目前该册书没有写到。

最后,作为一个整体的《通典》,有一些内容在文字的纂写方面,还要适当的注意,整个文字稿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要注意避免错误,校对要精细一些,而很多配图的合理性也要注意。

【秦建明】

中华文物创意研究院副院长

礼仪方面 周礼是中国文明正宗

西咸新区处于周秦汉唐的文化中心区域,如果把几个都城的中心点连起来,重心就在西咸新区,所以西咸新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中心,在这个地方建设一个新的都市,它就有一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西咸新区在建设之初,就把地域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是比较快的。我认为该册书大小开本比较合适,便于阅读。

我的建议是,第一,丛书封面上要突出西咸新区,识别性要强;第二方面,章节方面要协调,体例要统一;第三,每本书前面是否应该有一个前言之类的说明,或者给整套图书一个统一的介绍或序;第四,书的编排、制作上,有的分行、选图需要再斟酌。

关于历史文化传承这方面,我认为,服饰也比较重要。咱们的“礼仪之邦”最早就是从周礼开始的。现在看到的古代绘画里面神仙的那些服装,实际上都是和周秦汉唐有关系,这些都是中国文明的正宗,可以多写。此外,涉及到婚丧嫁娶的礼仪,往上追都跟周礼有关系,这部分可以深入研究下。

【段清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秦汉考古研究专家

要回答好 文化遗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在看该丛书之前,我就想问两个问题。一是西咸新区为什么要编这个丛书?第二,编纂这个丛书有什么用?

整体看完后,我觉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位编者确实都很辛苦,整套书籍大框架也已经建立起来了。

但是,还要回答西咸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和贡献,它对西咸新区未来发展有些什么帮助?要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更完善地回答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我们这个区域有什么关系?

西咸新区今天敢担当这个历史责任,应该是看出来了文化传承对这个区域的价值,对每个人的价值。就整套书目前编纂情况来看的话,以陵寝这一册为例,一共选了十节,除了周文王陵以外,还选了九个帝陵,把这些陵都介绍了,但每个人在文明的传承中建立的功绩应该深入挖掘,把他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制度建设方面的创新应体现出来。

【朱 鸿】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给西咸新区带来文化正能量

做一套书没办法十美,但却可以尽美。我觉得这套书灌以《通典》,体现了它试图做的有典范性和标准性,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该书首先大、全,内容涉及到山川地貌、宗教哲学、民间文化等;其次,超越了故事叙述,加以思想的概括和总结;第三,所涉的地域就是西咸新区,但书里面的精神空间很大;第四,从目录、样书可看出,该书具有思维的放射性。第五,尽管还需要打磨,但该书可以作为很多人的工具书。

我的几个建议是:第一,不一定冠以大,比方说给秦岭就要冠一个大;第二,也不一定用四字句;第三,尽可能规范;第四,表达一定要准确;第五,《通典》有它的庄严性,而庄严性更体现在文字上,所以文图要相宜;第六点,封面的文字上一定要尽可能的简练;第七点,可以通过小链接的形式,把有关的成语、典故讲清楚,阅读也很轻松。

这套书体现了西咸新区文化先行新区在后的理念,它是西咸新区的一面精神旗帜,将给西咸新区带来正能量。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