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五一剧场坐落于端履门十字西北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大街上,戏剧剧场林立,每天晚上买票的人都要排起长龙,农村的戏迷更是举家开着拖拉机、坐着卡车来城里看戏。如今东大街已旧貌换新颜,多数剧场已经消失,那些看戏的日子深深地刻在了许多老戏迷的心里,对于往昔秦腔演出的盛况他们有太多留恋。
市民回忆盛况
农民开拖拉机进城看戏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觉得那时候秦腔戏是霸主地位。位于端履门西北角的五一剧场,那地方尤其热闹,只要演戏,场场爆满。”今年70岁的西安市民李增厚激动地说。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天晚7点到7点半,端履门十字五一剧场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龙,那都是西安的戏迷,或是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老百姓。“当时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穿戴差别不大”。除了门口挤满着急看戏的观众外,路边还有一道风景,卖炒凉粉、豆浆、果子(油条)、南糖(江米条、一窝丝、豆瓣糖等的总称)的到处都是,小贩们还都用纯正的陕西腔吆喝着,那声吆喝现在还留在许多老西安心中久久不散。
“我记得50年代初,五一剧场门向南开,南边有三间门面房,一进去是一个大厅,再进一道门是收票的地方,然后就是池子(观众席)。过去剧场里都是木头凳子。对了,剧场两边有栏杆,栏杆外头是站票。舞台在正北边面向南,能容纳1000人左右。”李增厚说。
跟李增厚一样爱好秦腔的,还有出身梨园世家的退休警官姚春铎。听完李老的介绍,一直凝神聆听的姚春铎对农民进城看戏这一块儿做起了补充。他说:“70年代农民开着手扶拖拉机来城里看戏,车嘟嘟嘟地就来了还冒着黑烟。晚上十点多戏看完了,骡马市附近都是叫喊声,‘他姨,二舅、张妈’,然后又坐着车回去了。来看戏的人最远的可能是从喂子坪赶过来,等他们回去天都亮了。到了80年代就有人开着汽车来看戏。”说到手扶拖拉机,姚春铎做起了手势比画了起来。
东大街上除了“五一”外,还有多家剧场。据《碑林区志》记载:碑林地域的戏曲演出场所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了乐棚、露棚、戏场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