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唐青摄影
由西安演艺集团话剧院带来的话剧《地火》于7月14日在易俗大剧院演出。尽管话剧这一戏剧门类来源于国外,但作为话剧院为易俗社百年华诞进行的恭贺演出,《地火》仍然吸引了众多观众。当然,作为一个才搬上舞台一两年的剧目,《地火》仍存在着演员表演不够松弛、剧情设置不够跌宕、人物性格不够丰满、剧本主旨仍需打磨等问题,但由这出剧目的内容和主题设定,还是不难看出,包括西安话剧院在内的全国话剧界,多年来反复进行着外来剧种的本地化尝试。作为解放后西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话剧表演专业团体,西安话剧院于1953年由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和西北党校文工室合并而成。这一构成结构注定了该院先天就具有对剧本和表演的研究能力,在话剧院演出的200部剧目中,自行创作、改编的剧目占三分之一。
西安话剧院创作剧目的第一经验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从建院初期的《如兄如弟》,到拨乱反正时期的《西安事变》,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毛泽东的故事》《彭德怀》《艰难时事》,西安话剧院先后创作了大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其中很多故事发生在陕西,或发生于革命年代,这批剧目不仅对普及陕西历史具有推动作用,还培养出张克瑶、刘法鲁等一批特型演员。
西安话剧院创作剧目的第二经验是外来剧种中国化、全国剧种地方化。也就是说,西安话剧院创作了一批具有陕西气派的话剧剧目,用话剧的形式,添加了陕西方言和地方曲艺形式,让陕西观众看得懂、乐意看,让观众能在剧目中体会到陕西风情。《郭双印连他乡党》是一部方言话剧,能将这个政治宣传意味浓重的剧目演得深入人心、催人泪下,除了故事原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之外,话剧院深入群众搞创作、尊重事实搞艺术的敬业态度,以及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陕西方言都成为该剧成功的重要原因。此次演出的话剧《地火》,讲述的是中国石油工业起源——陆上第一井“延长井”的诞生过程。内容虽存在虚构,但完全符合戏剧创作的原则。剧中连接各场的是陕北说书,既避免了观众在串场换景时的漫长等待,又将剧目所表达的情绪和主题串进说书内容,让观众在听书的同时了解了剧情下一步的发展走向。句子中,有的演员说关中方言,有的说陕北话,几句就能引发观众会心的体悟。
话剧是外来剧种,在中国发展不过百余年历史,特别是在陕西这个拥有数十个剧种的戏曲大省,话剧的历史显然短于传统戏,群众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三贴近”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一指导方针不但适用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对于话剧这个原本就具有现实意义的剧种来说,更是重要的创作指导方向。但仅有外在表现是不够的,除了陕西方言和曲艺形式植入等外在形式,话剧更应该考虑的是在内涵层面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这个角度上说,演出过《郭双印连他乡党》和《地火》的西安话剧院,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仍是在践行“三贴近”原则。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