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卫城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久失修,曾多次坍塌。继去年榆林市政府启动南城墙加固保护工程之后,榆林卫城西城墙保护工程于今年5月下旬启动,项目总投资5500多万元,计划11月底完成。然而,这样的修复在很多居民看来却属于“贴皮”工程,并未真正起到保护城墙的作用。
儿时记忆
何福堂,76岁,自小居住在城墙边。如今,老人还会经常爬上城墙,摸一摸旧砖,回忆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当年附近少有人居住,如今却住满了人。
说起榆林城墙从前的威武,何福堂言语中充满了骄傲:“榆林城墙3丈6,是形容它的高度。”如今,从前的雄伟壮观却缩水很多。“以前最宽的地方能有20米,现在最窄的地方甚至不足1米。”
“这是明代建筑,需要好好保护。”说完,老人跺一跺脚下夯实的黄土墙。但修护并不简单,首先要把“穴居人”全部迁出,然后才可能考虑重新修复。
据考证,榆林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类似的古城墙在国内现存不多,且榆林城墙极具地方特色,因此广为世人瞩目。
榆林城墙,经过明正统二年(1437年)至正德十年(1555年)多次拓建而成。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又相继完成了全部墙砖的包砌工作。同时,进行了城墙的增多加厚建筑,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城垣建成。清时期,城墙出现部分破损,同治光绪年间,又经过多次维修,城垣保持完好。
解放后的70年代初,榆林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城墙保存尚完好。从70年代中期开始,榆林古城墙疏于管理,逐年遭遇破坏。现南、北城墙基本荡然无存,东、西城墙部分墙体破坏严重。
目前,榆阳区钟楼巷至汽车南站的城墙(属明长城的一部分)开始进入实质性的修复阶段。
褒贬不一
在部分市民看来,与其说是修复城墙,不如说是“修旧如旧”。作为文物,它的价值在于“旧”及旧中蕴含的底蕴。有些人提出质疑,明代的土埂被抛了,砖被拆了,用仿古砖块和水泥堆砌的假城墙还是历史的见证吗?也有市民认为,城墙毁坏严重,修复是对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古城维护,好像全世界都在做,但我对翻修持怀疑态度。南门口以北的那道城墙刚修复好,工整美观,但全是现代的砖瓦,那就成了伪古建筑。”榆林晚报某记者说。
针对“修旧如旧”是保护文物还是仿古造假的争论从未间断。但值得肯定的是,修复是必要的,但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先破坏再修建。
内蒙古电视台特邀评论员高伟认为,全国各地都在翻修、复原古迹,其实没有什么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身上残留的时代特征。不管是出土的文物还是古建筑群,翻修和复原不过是让文物身上的时代特征慢慢遗失。各地在翻修、复原古建筑中投入的巨额财政收入,不如利用在前期保护上。“我觉得原始原貌的历史古迹反而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和旅游收入。”
榆林市民对于现在正在进行的翻修工程,褒贬不一。部分市民认为,看着断垣残壁的明代长城被仿古的砖墙取代,感觉不像是恢复原迹,而是一种对真正文物的破坏。也有部分市民认为,翻修是好事,避免了古迹过早消失。还有部分市民认为修复是好事,但不该由一群砖瓦工来完成,应该由专家组成的修复小组在现场指导。
在一片争议之中,6月初,榆林市委市政府及文化局等主管部门,启动了钟楼巷到汽车南站的古城墙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