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7日—19日,海内外茶文化界关注已久的第四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国内数十家高校、学术机构和日、韩、泰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茶文化专家学者就充分挖掘、弘扬大唐茶文化的精髓,发掘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相同的关联点,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作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成果显著,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也进一步扩大了“古都西安”作为唐代茶道文化发源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专访了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
宫廷茶具文物出土的惊世之作
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槽子及鎏金团花银碢轴、鎏金仙人驾鹤纹银茶罗子、鎏金银龟盒、鎏金摩羯纹蕾钮三足架银盐台、鎏金蔓草纹长柄银匙、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碗(盏)及茶托……24年前,沉睡了1113年的宝鸡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重见天日,举世无双的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数千件唐朝皇帝供奉的绝代珍宝得以面世,一时震惊海内外,其中这套以唐僖宗皇帝小名“五哥”标记的系列宫廷茶具引起了世界茶文化界的极大兴趣。
“这批茶具着实身世不凡。茶具以金银质地为主,且多有錾文,标明其制作时间、出处和供奉者姓名。从茶罗子、茶碾槽子、碢轴等器物的錾文来看,大部分器物制作时间是咸通九年至咸通十二年(公元868—871),而且许多器物出自‘文思院’。文思院乃是有唐一代专为皇室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手工作坊,表明这些茶具是专为宫廷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具。因为这套宫廷御用茶具随真身舍利供奉于法门寺唐塔地宫的后室之中,因此这套茶具又被命名为‘唐皇室供奉法门寺佛祖真身舍利茶器具’,姜捷介绍说。
谈及这套宫廷茶具的历史价值,姜捷表示:“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古代茶文化史料中未见记载过的珍贵茶具文物,它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为研究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这套唐宫廷茶具,不仅成为法门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揭开了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最为精彩的一页。
“西安是唐代国都长安所在地,唐长安城及其周边是唐代遗迹遗物等级最高、埋藏最为富集的地区。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已经在空间上越来越清晰的显示出,唐代都城长安是中国古代“茶道初兴”的源头和中心。”姜捷说。
茶文化研究的一面旗帜
“陕西在中国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史上,曾经具有重要的节点意义,是中华茶道的起源地和中心地。法门寺博物馆依托佛教圣地宝鸡法门寺唐代宫廷茶具独有的资源优势,上可从宝鸡炎帝神农氏的故里追思寻根,又能进一步在唐长安追索和发现中国“茶道初兴”的源头和中心地位的历史细节,在茶文化研究领域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姜捷说。
提及法门寺博物馆对唐代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姜捷告诉记者,“1994年11月,法门寺博物馆举办了首届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了对唐代茶文化大规模的研究与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拉开了持续性的唐代茶文化研究的大幕;1998年的第二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是“1998年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重要板块,两会同时举行。这次会议对于唐代茶文化研究和法门寺茶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扩展,并且加强了中外茶道的比较研究;2004年4月,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门寺博物馆和杨凌举行。会议围绕中国佛教茶文化、茶学、茶道、法门寺宫廷茶具展开交流,并举办了中外茶道、茶艺、茶礼表演交流。会议人数众多,成果颇丰,中国法门寺茶文化研究中心也在会上宣告成立。历届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许多重要研究成果都已经对中国以及世界茶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推动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姜捷说,“以法门寺博物馆担纲主持的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此前成立的法门寺唐代茶文化研究中心,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内外茶文化界一个响亮的学术品牌,法门寺博物馆已被公认为我国茶文化学术研究的重镇之一。曾有评论说道:法门寺博物馆并非专业性的茶文化博物馆,而且既不产茶,也不买茶,始终执着于茶文化研究,搭平台、出成果、出人才,在中国茶文化界可谓独树一帜。被誉为我国茶文化界的一个亮点。”
2004年第三届研讨会召开以来的八年时间里,随着《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等一批重要考古发掘材料的正式出版发行,新的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姜捷告诉记者,“这八年以来,法门寺博物馆保持了茶文化研究的良好势头,是茶文化研究最为活跃、取得成果最为丰硕的八年。法门寺博物馆在与相关学术界深化茶文化研究的共同愿景上,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的建立起了品牌化的经常性交流互动平台,使学术发展不断增强学科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活力,为陕西在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进程中,增添了精彩的内容。”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