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演出的《柳河湾的新娘》。 记者 尚洪涛 摄
易俗社珍藏的传统戏剧本。 记者 尚洪涛 摄
□高益荣
今年8月13日,对于西安易俗社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她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回顾百年的风雨历程,有诸多的惊奇,更有诸多的感慨。长久以来,我们对易俗社的成就多限定在其对戏曲的改革、演出、人才培养等物化的层面上。其实,易俗社更大的价值在于她对20世纪秦腔发展、乃至中国戏曲发展所昭示的文化精神。在戏曲发展艰难的今天,对易俗社的百年历程进行文化透视,或许对振兴传统戏曲具有借鉴意义。
文化精英的社会担当精神
众所周知,易俗社的主要发起人,聚集了当时陕西文化界的精英,可谓陕西先进文化的导路者。他们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学问,又具有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主要发起人李桐轩是清末贡生 、孙仁玉是举人、主要编剧范紫东是拔贡生,四次出任易俗社社长的高培支也是清末拔贡,李桐轩的长子李约祉是举人,他们均是同盟会员。易俗社这一精英群体,基本上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他们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儒家所强调的以道德修养为内涵的君子人格对他们影响特别大,重义轻利、不计个人得失;做事勤勉尽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易俗社的创立,正是他们这种文化人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