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戏曲研究院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到骊山脚下绽放的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从大雁塔的音乐喷泉、大唐芙蓉园的水幕电影,到大明宫的体验考古中心……古城夜色中绚丽的文化景观令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耳目一新,同时成为陕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金边名片。
省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文化产业统计快报显示,2011年陕西全省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4.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3%,再次刷新纪录。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开始提速,它所带来的成果也被广大群众所乐享。沐着改革的春风,文化陕西正扬帆起航。
“真金白银”保障投入
2007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
五年来,我省专门制定资金保障措施,拿出“真金白银”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7年设立初的29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亿元。
2007年-2010年,我省财政用于文体和广播事业的累计支出为142.3亿元,年平均增长19.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6.9亿元,年平均增长17.6%,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政策激励和财政引导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文化产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80后”的赵波放弃了陕北煤炭生意,在西安创办了从事电视剧版权交易的文化公司,而且生意越做越大。大唐西市、关中民俗博物院等一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前景。2010年,我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为82537个,较2006年增加13649个,年均增长4.6%;年末从业人员、资产总计和增加值分别为27.2万人、264.4亿元和159.6亿元,分别较2006年年均增长8.3%、20.2%和34.0%;占我省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2.3%、53.5%和55.8%,分别较2006年增加4.6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
转企改制做大企业
针对我省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布局散的状况,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我省有效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竞争新主体,先后组建了省属八大文化企业集团,并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文化企业不大不强、文化产品不多不精的问题。过去“暮气沉沉”的文化单位变得生机勃勃,市场化精品化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效益凸显。
2009年5月,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曾经一蹶不振的西影再度崛起。2010年影片《锦衣卫》成为西影有史以来第一部进入春节贺岁档的大片,国内票房收入近1.5亿。
文化体制改革之前,不少文艺院团的员工对于改制之后的收入等问题心存疑虑。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拿省演艺集团来说,整合了省歌舞剧院、省乐团、省杂技艺术团等8家文艺表演单位的资源,改制后艺术创作活力不断焕发,创作了京剧新编历史剧《藜杖行》、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话剧《信天游》、木偶剧《太阳神鸟》等,并将大型木偶皮影剧《来自中国的三个传说》顺利引回国内演出,演职员工收入比转制前增加将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