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实施八大工程、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渭南建好陕西东大门的战略决策,我们将以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独有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为支撑,以敢为时代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乘势而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
一、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为东大门建设增强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提升渭南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市民对渭南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大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员”创建活动,营造重视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为东大门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既是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支撑点。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较2008年翻了一番多,达到20.1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今后,我们将按照中、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文化演艺、广播影视、出版印刷发行、广告、娱乐休闲、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书画及民间工艺美术等8大文化产业,建设华州皮影产业、富平陶艺产业、华夏文明历史展示等10大文化产业园区,设立文化投资、担保基金,注册5亿元组建渭南市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文化发展搭建投融资平台,引领和带动渭南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年增速保持25%以上,2015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5%以上,2020年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成为渭南重要的新兴产业。
三、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为东大门建设注入人文活力。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建设覆盖率高、服务力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是我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努力方向。“一元剧场”就是广大群众享受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典型代表,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渭南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我们将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华阴老腔、华县皮影、韩城行鼓、合阳线腔等地方文化艺术,深化拓展“一元剧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编辑出版《渭南历史文化丛书》,启动渭南历史文化探源工程,抓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门用于引导扶持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及重点文化企业发展等,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
中共渭南市委书记 庄长兴 渭南市市长 徐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