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寺院建筑和主供佛与菩萨
1、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经卷并供僧尼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简称寺,又名寺刹、僧寺或尼寺、道场等。佛教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中央设有方形佛殿,殿外有僧房围绕,佛殿正面安置佛龛。早期中国佛寺建筑沿袭印度形式,后来融入民族风格,分为官寺和私寺;僧寺和尼寺。依宗派分为禅院、教院、律院或禪寺、讲寺(从事经论研究的寺院)和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寺院多由殿堂组成。殿是供奉佛像以便众人瞻仰礼拜之场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之地。主要建筑设置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影壁、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阁。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财神殿和药师殿等。生活区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寮房、厨房、斋堂、库房、客堂等。旅宿区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有云水堂等。寺院建筑追求对称美学法则,将书法、造型艺术与雕塑、绘画融合在一体,推动佛教艺术的繁荣。
1、山门。寺观都有山门,通常设在环境优美的山间,因此称山门。也因一般有三个门,也叫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常为殿堂式,称山门殿或三门殿。一般山门殿内设两大金刚力士,重要的山门殿称天王殿,中间供奉大肚弥勒菩萨或布袋和尚,背后供奉韦驮菩萨(护法神),弥勒东西两旁供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
2、影壁。也叫照壁,或屏风墙,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特别流行于明朝,是寺观、宫殿的屏障,起屏蔽视线的作用,来访者不能直进寺观,而从影壁两侧进入。按风水理论,寺观建筑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殿堂,否则不吉。影壁尚有装饰作用,多由佛雕或龙虎雕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3、大雄宝殿。又叫大殿、正殿或主殿,是供奉释迦牟尼或三身佛、三世佛、五方佛或绿度母(藏传佛教广仁寺)的殿。大雄指佛陀能降服一切烦恼和魔众之意。释迦牟尼的姿势有成道相(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定印”,表禪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触地印”)、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成环形,名为“说法印”和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佛像”,下垂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三世佛分两种:1、三个空间世界中存在的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琉璃光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2、过去、现在和将来(未来)的三尊佛:中为现在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迦叶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
密教中的五方佛: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一为南方宝生佛,表佛德;左二为东方阿众佛,表觉生;右一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右二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主尊两侧常有“胁侍”:释迦牟尼近侍一般为老“迦叶”(即摩珂迦叶)和少“阿难”(即阿难陀)两大弟子。殿内东西两侧多塑十八罗汉像。
佛坛背后常供一堂“海岛观音”,或仅供一尊观音菩萨像。
新释绎的五方佛:东方灵山大佛;南方天坛大佛;西方东山大佛;北方云刚大佛;中央龙门大佛。
化身佛 ,佛有千百亿化身,开示众生般若智慧,远离娑婆世界苦难,指导圆满修行。
报身佛(卢舍那佛),卢舍那报身佛经过修习证得了绝对真理,得到佛果显示了佛智慧,享有佛国(净土)之身。
报身佛莲座阿弥陀佛,主宰西方极乐世界,护佑众生健康,接引众生来世至西方极乐世界,脱离人世六道轮回。
报身佛莲座药师佛,东方净土琉璃世界教主,亦称“大医王佛”。药师佛行菩萨道,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病之苦。
大日如来,是密教最上最根本之佛,梵名音译摩诃毗卢遮那、毗卢遮那,也是密教哲理的核心象征。由于如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能使三千大千世界普放光明,能开发众生之善根,成辩世出世间之事业,因此以“大日”作为名号。
4、菩萨殿,是供奉以下菩萨的殿宇:
A、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众生脱离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