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甘川宁四省交界处的陕西省宝鸡市,被史学家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区内的北首岭遗址、雍城遗址、周原遗址、九成宫遗址星罗棋布,被誉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和周秦发祥地,区内文物古迹多如繁星。据查现有各类文物保护点393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2处。全市馆藏文物5万多件(组),等级以上珍贵文物10719件(组)。
作为文物大市,宝鸡尚未发掘的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古墓葬遍布全区。群众在挖井、取土、耕地、修渠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碰到文物。曾经震惊中外的秦公一号大墓就是凤翔农民取土时发现的;轰动一时的眉县27件青铜重宝也是农民挖土时发现的;一度时期岐山农民在耕地时不断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从而揭开了周城遗址的面纱!
基于传统文化中的老观念,古代帝王总认为生死阴阳两界,死后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因而在世时就大建陵寝,去世时在其中安放大量生前所爱和金银财宝,崇尚厚葬甚至殉葬,以备到另一个世界再享荣华富贵。由于古墓葬中大量财宝的吸引,这种殡葬习俗便派生出一种现象--盗墓。1986年6月,当文物考古工作者用刷子、铲子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将秦公一号大墓数万方封土移开时,竟然在这一座古墓上发现自秦汉以来的274个盗洞!有的盗洞居然挖到重重叠叠的棺椁内部,将贵重文物盗劫一空!省市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日夜辛劳发掘,到开棺时面对的竟是千疮百孔、一片狼藉!除过宏大的现场、结实的棺椁、零碎器物和数十具枯骨外,几乎成为一座空墓!
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或唯一性,也由于许多文物制作精美绝伦、浑身带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遂使其成为无价之国宝。历代收藏家往往不惜重金搜求,一些亡命之徒为暴富也铤而走险。盗宝与护宝就成为一幕幕不断续演的猫逮老鼠的游戏。文物遗存量大面广的宝鸡,就成为一个大舞台。
一
宝鸡的主要特点是:田野文物规格高、面积大,点多、线长,有些保护点地处秦岭南北、千山山脉等边远大山深处,所以为全国各地文物盗贼所瞩目。而宝鸡的专业文物执法机构长期以来人单力薄、缺乏手段。负责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虽然有手段,但对文物保护业务不专,关注的安全领域又很广,文物安全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局部。所以,长期以来在与文物盗贼的较量中经常处于被动防护状态。
宝鸡文物、旅游两局机构在2010年改革中合署办公以后,针对案件频发、文物保护工作被动防护的状况,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思路,组建保护文物的专门机构,促使文物保护工作从被动防护向主动打击转变。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2011年3月,他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市长亲自挂帅,市文物旅游局局长和公安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领导,下设办公室,抽调4名经验丰富的公安干警与文物旅游执法大队9名干部联合组成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工作常设专职工作机构,配备警车、执法车两辆,拨付工作经费100万。与此同时在全市12个县区也成立了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在凤翔、岐山、麟游、眉县、凤县、太白、千阳等七个文物大县成立了执法大队。
在此基础上,宝鸡市不断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实行"双轨一体"管理。所谓"双轨一体"是指把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即一轨)和市、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博物馆、文乡镇文化站、群众文保通讯员(另一轨)两条线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围绕确保文物安全而做工作(一体)。与此同时,他们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组建成立了6个文管所,省级单位成立了46个文保小组,县级保护单位重新调整增加了文物保护通信员,文保员由原来370名增加到现在480多名。从而织就了一张以文保员为网眼、以乡镇、社区为网点、以"双轨一体"为骨干、以公安、执法为网管,覆盖全市的文物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