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大剧场外已经长满了野草。 本报记者 母家亮摄
富平县阿宫腔剧团部分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墙体已被雨水腐蚀冲刷出深洞。
9月的一天,雨后初晴,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富平县。在阿宫腔剧团团长杨建州的带领下,顺着蜿蜿蜒蜒的土坡,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大铁门里,“富平阿宫剧团”的牌匾有些孤独地挂在陈旧的红砖墙上。进入院落中,触目所及,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不少房屋都掩在野草丛中。“这是大剧场、这是职工宿舍、这个条件好点的是我们办公和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杨团长一一给我们做着介绍。这里的所有建筑都是建国初期剧团成立时所建,因为无钱翻新,陈旧、阴暗、潮湿是这里建筑物的共同点,有的房屋甚至已成危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所谓的“条件好点”,也仅仅是亮堂些,有几件半新的沙发和桌椅。因近期的连绵阴雨,剧团的60多间土房全部严重漏雨,现已将大部分人迁了出去,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剧团大剧场,其实比一个仓库好不到哪去,2009年大剧场内部略做过一些修复工作,修复的钱是借来的,因钱数实在有限,设施仍是相当地简陋。这样的条件已无法进行正常演出,只能作为一个排练的临时场地。很难想象,同样在这里,阿宫腔也曾创造过别样的辉煌。 辉煌的过往
虽然2008年才接任团长,杨建州对于阿宫腔剧团的每一次辉煌都仿佛历历在目。1961年,剧团以其独有的“阿宫腔”,不仅风靡大江南北,还专程赴京汇报演出,并成为当时唯一进入怀仁堂演出的剧团。演出结束后,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习仲勋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首都各大媒体对演出的成功,纷纷刊文予以盛赞。之后在全国巡回演出达42天之久。众多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盛赞阿宫腔“音乐曲调非常优美,并有激昂慷慨、细腻委婉的艺术特色”,“听起来犹如高山流水,波浪起伏,时时引人入胜”。小剧种散发出的大魅力,由此可见一斑。1987年,阿宫腔现代戏《三姑娘》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西北荟萃”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国家文化部金奖。1992年,阿宫腔现代戏《四季歌》作为陕西唯一入选剧种,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天下第一团”光荣称号并获演出综合一等奖。那时,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戏曲演员,像权三民的须生戏、党治国的丑角戏、周正中的贫生戏、党碧侠的青衣戏、李珍珠的小旦戏、高爱玲的武旦戏等,均在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尴尬的现状
时光荏苒,进入新世纪后,阿宫腔却难续往日的辉煌,逐步步入衰落。《四季歌》后,剧团除演出一些传统小戏《安安送米》、《乾坤带》外,再无大戏上演。剧种的衰落带来的是人心的涣散。在2011年的今天,剧团人均月工资仅为700元,这还是多次涨过后的工资。仅在每年1月至4月的演出旺季,演员能有些额外的演出补助,更多漫长的时间,大家就只能艰难度日。不少演员选择了另谋出路。“没办法,艺不养人,糊口问题都难解决,也只能对大家的去留听之任之了”。杨建州颇为无奈地说道。剧团近年来也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像李曼、任冬冬等,都是不错的苗子。目前剩下的43名演员中,20岁、30岁的青年演员有十来个,但这批人最终能否留住,谁也无法预料。 2006年,阿宫腔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文化厅先后拨款30万元用于保护这一剧种,但这对于阿宫腔的发展传承,仍显杯水车薪。
未卜的前景
为了让阿宫腔在新世纪仍能发出最强音,也为了向世人证明阿宫腔的艺术魅力,2009年,在省文化厅和富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剧团举全团之力,集体集资60多万元,重新编排了大型历史剧《青天女巡按》,在2010年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暨首届陕西省秦腔艺术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和11项单项奖,并得到中国剧协专家的高度赞扬。 奖是得了,但得奖对大家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并未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杨建州一直积极地在为阿宫腔的发展思考出路。近两年来,渭南市出现演出传统戏曲的“一元剧场”,渭南市政府投入了12万元的启动资金,“政府埋单,百姓看戏”的火爆令杨建州似乎看到了某些希望。他相信,如果富平也有类似的“一元剧场”,阿宫腔演出一定能够赢得百姓的追捧。当然,这需要富平县政府相关的财政支持。为此,杨建州正在积极努力的申请中。 近来让杨建州有些忧心的是,中宣部、文化部今年5月下发了要求国有文艺院团须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事转企”的通知。如果转制,即使演员们能努力维持生存,大家也将无暇顾及这一古老剧种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得到“豁免权”。《通知》中特别指出:“地方戏曲、曲艺等国有文艺院团中,演出剧(曲)种属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经批准可不再保留文艺院团建制,允许其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或将相关保护传承职能连同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转入当地文化馆、群艺馆、艺术院校、艺术研究院所等机构,专门从事研究、传承和展演。”如果能借此机会转为研究机构,对于阿宫腔来说,也许算得上是一个福音。但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最终何去何从,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现年56岁的副团长李孟章,是阿宫腔发展道路上少有的见证者。他可以说目睹了阿宫腔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对于阿宫腔的前景,他抱有乐观的态度。他坚信,这种留传久远、婉转动听的剧种不会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这亦是剧团全体人员在如此艰难环境下仍然坚守的动力所在。 阿宫腔的发展传承,任重而道远。我们且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关于阿宫腔:阿宫腔是我国戏剧园中一个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古老剧种。原是地方皮影小戏,1959年由富平剧团搬上大舞台,现仅有富平阿宫腔剧团演出。阿宫腔的主弦乐器是二弦、月琴、梅调板胡。音乐清脆明快、柔和动听。拖音带有“咦”、“呀”之音,吐字拖腔发音真假并举,特别讲究遏止功夫,有三唱不如一遏之说,在陕西地方戏中素以幽雅细腻、委婉柔和见长。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