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
|
|
2011-9-14 13:06:00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新华网陕西频道9月13日电 (记者陈晨)"咱们农二哥呀,好呀么好快活。白天种庄稼,晚上写诗歌……"中秋节前的一天清晨,欢快的歌声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张寨村村头响起,这是当地农民诗歌社团农二哥诗社的社歌。这天,诗社的"迎中秋、庆丰收"诗会将要举行,社长蒿柔刚正在自家庭院里忙前忙后,"我得赶紧收拾会场嘞!"
晨雾散尽,60多名农民诗歌爱好者陆续到来,让蒿家小小的庭院热闹起来。"你带来几首诗啊?"诗友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一阵喧闹过后,两位农民主持人走上前台,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语调开始播报。
这一幕让记者颇感新鲜,但诗友们却早已驾轻就熟。农二哥诗社创办于1963年,"快50年了,活动从来没断过。"蒿柔刚说。
"稻穗弯下沉甸甸的头,交头接耳轻轻呢喃。稻叶如锋利的宝剑,生怕外人侵犯秋姑娘的容颜。"
正在激情朗诵诗歌的白春娥是张寨村的普通村民,加入诗社已近30年。每逢举办诗会,她便与诗友们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与欢乐。
"我的作品来源于脚下这片故土,来源于美丽的田野。诗社像一个文化摇篮,让我稚嫩的诗走向成熟。"白春娥说。
"牡丹诗会、梨园诗会、中秋诗会一年一度。每年诗社的各类诗会共有30多场。上月七夕节,我们还开了'情人节'诗会。"诗友李雪如一面拍着巴掌,一面和记者闲聊起来。参加诗社15年了,她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热情。5点半,她就搭上最早的班车,从百里之外的洋县赶来参加诗会。
从创立之初的9人,到如今拥有400多名骨干会员、36个文学艺术社团,农二哥诗社逐渐成为农民艺术界的一朵奇葩。近50年间,社员共发表文艺作品1000多万字,获各级奖励1000多人次,诗会也从张寨村办到了陕西各地。
但也正是对诗歌深沉的爱,让如今的蒿柔刚时常感到困惑。诗社资料室里,面对一张摄于1984年的黑白照片,他陷入了许久的沉默。图片记录了彼时山西诗友慕名前来交流的情形,"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了。"蒿柔刚伤感地说,"现在全社会对诗歌的热情不高,爱诗的人也少了"。
蒿柔刚说,80年代诗歌最流行时,诗社曾有上千名会员,年轻人非常多。而现在诗社400多人中,80后的后生只有20多个。"现代人都太现实了,觉得只要有钱了就什么都好。"
由于缺乏经费来源,农二哥诗社目前所有的花销都是蒿家人自掏腰包。自家庭院成了活动场所,起居室变成了资料室,"每次办诗会,光通知会员的电话费就得好几百元。"
蒿柔刚说,现在有的村子,打麻将的人比写诗的人多,让他很痛心。3300多人口的张寨村甚至没有一个农家书屋。"农民需要文化生活,希望政府能在场地、经费方面有所投入,不能让传统诗歌在咱们手里断了线啊!"蒿柔刚说。
尽管如此,诗友们仍在坚守着一份信念与热爱。诗友王明新说,诗社的年轻人虽然不多,但每年都有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农二哥诗社影响着一代代农村青少年对文学梦的憧憬。
"不图名和利,但愿人人乐。自强永不息,齐唱奋斗歌……"说话间,诗会渐入高潮,农二哥诗社的社歌再度响起。这时,蒿柔刚紧皱的眉头才慢慢舒展开来,笑容重新爬上了他的脸庞。(完)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