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当地政府召开“渭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之龙脉”研讨会。陕西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说:“西安城市建设的"渭河时代"已经来临。” 对于渭河治理而言,这无疑亦意味着全新局面和挑战。建国以来,历经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渭河一直是西安主城区之严格边界,直到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国家战略。
城市的诉求 今年6月,陕西省宣布成立西咸新区,并明确其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路径”。 西咸新区下属的5个新城规划已在制订,部分已形成初稿,而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近乎于此同时启动。“西咸一体化使这个大都市从过去的滨河发展到了跨河,发生了质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西安许多的要素都需要重新认识,渭河是西安的母亲河,现在由边缘进入中心,许多概念需要厘清。”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骥说。
河流的困境 渭河治理历来是关中老大难问题——上有截流、中有排污、下有三门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困境,殊为不易。“随着近年来三门峡运行方式的数次调整,也产生了一些效果,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陕西省水利厅官员说,“对于三门峡,基本上我们现在只能接受这个平衡”。 从去年开始,一项被称作渭河史上“涉及河段最长、投资规模最大、动员力量最广、涉及领域最多”的治理工程被付诸行动。据估算,该计划总投资超过600亿,希望在5年内“根治渭河”。今年7月,被称作陕西省内“小南水北调”工程的引汉济渭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该项汉江取水补充渭河水量,预计工程全面完工后年调水量15亿立方米左右。 当地学者则透露,旨在拦截渭河主要泥沙来源的泾河东庄水库项目,也有望在今年获得审批通过并启动,该项目总投资将超过200亿元。 按照渭河的现实和陕西省的理念,渭河综合治理对上、中、下游则因循了不同的治理思路,概括言之,上游宝鸡段更注重水面水量,中游咸阳、西安段更侧重沿岸生态,下游渭南段则以堤坝加固为主。 相比于上游、下游已有明确治理思路的增加水量、拦沙和加固堤坝,如何明确中游治理的行动思路,显然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在新的背景下,渭河和城市将如何相处?
城河共生 8月10日,西咸新区进行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评审,一份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最终胜出。 这份规划称,“不希望把河流和城市生态隔断,我们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恢复它的生态作用,让城市的中央公园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让河流、文化遗址和城市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中央公园的构架,让文化遗址、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中心。” 规划将在治理中使用一些新的技术,“我们希望在渭河的河滩建立大量的湿地,同时通过湿地这样自然的方式,净化渭河的水质,在河道规划中,我们强调河道自然的态势,避免形成过多过大的人工湖,希望通过滩地净化渭河的水质,让渭河重新回到渭河百里清的历史上的形态。” 在规划评审中,许多评审组专家都对提交讨论的数个规划略有微词,认为在渭河两岸设置了过多的高层建筑和产业项目,并不妥当。原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景慧说,“许多规划单位把生态景观带规划做成了城市规划,生态谈得少,城市功能、产业谈得多。” 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推进,其将渭河纳入“体内”已成事实,渭河本身生态修复、防洪治理已属不易,未来其作为“城中河”之角色到底如何体现、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现实需求能否形成共识、河流与城市究竟如何相处等种种课题,仍有赖于进一步探索。 据《经济观察报》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