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百科>>正文
|
|
|
2011-7-19 22:01:00 来源:本站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章是一种代表私人或某一级权力机关的凭证信物。远在商周时代,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它从陶器、铜器、玉器以及文字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日益频繁的贸易和社会活动的增多,促使玺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当时各诸侯国的玺印形式均各自制定,有方形、长形、肩形、矩形等多种形式。秦代统一了印章制度,规定帝王的印称“玺”,其材用玉,一般官吏的称“印”,材料不能用玉。通常秦官印用“田”字格布局,每格一字,低级职官印是长方形,用‘旧”字格布局。西汉初官印继承秦印风格,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所用文字均为小篆,方整平直,以示严肃。西汉中期以后,并形成了严格的用印制度。汉代私印则因情而定,非常灵活,除一面印之外,还有两面印、子母印、带钩印、五面印等。总之,汉印具有整齐性和浑朴性,印章在两汉已达全盛时期,历来被称为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魏晋南北朝印章,形制和钮式均仿汉印,体积变大,印文也欠整齐,多凿制,同时白文印渐少,朱文印渐多。私印则以悬针篆刻的六面印为特色。隋唐官印不由官吏随身带,而置放于官署备用,其印多为大型朱文篆体方官印。宋辽金官印基本继承唐制,字体用九叠篆,笔画曲折叠绕,印面满实整齐,使官印欠失艺术性。这种印文布局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官印,成为印文主流。清代还出现了九叠篆文和满文合体的官印。
春安君印 战国官印。传世品。玉质。印体方形,覆斗钮。边长2.3厘米。印面阴文,篆刻“春安君”3字,有边栏。玺文变形,一反战国金文那种用笔以圆转为主的习惯,以方形取势。玺文布排,整齐紧凑,总体成方形结构,与玺形及框栏其谐调,完全不同于同期玺印那种常见的跌宕错落之态。在古玺印中,类似于此玺的布局方法,为后来制汉印者所效法。现藏上海博物馆
皇后之玺 西汉官印。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印面为正方形。高2.8厘米,边长2.8厘米。通体晶莹,璃虎钮,四侧刻云纹,印面篆书,阴刻“皇后之玺”4字,是目前惟一的汉代皇后玉玺资料。此印文的布排行距疏朗,重书法意趣。字的结构方整,笔势方中带圆,圆中带方,各局部的疏密均匀自然,与秦峄山碑书法接近。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广陵王玺 东汉官印。1981年江苏省邗江县甘泉东汉墓出土。印台方形,金印龟钮。边长2.4厘米。印面阴刻“广陵王玺”4字。据考证此印主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广陵王刘荆,后谋反事败,被迫自杀。广陵王玺印文虽属篆书,但吸收隶书,点画均方硬而棱角分明。笔画的首尾都宽于腰部,结构方整。此印在章法上用三实一虚手法,4字大小相等,“廣”、“陵”、“玺”3字经人为调整后结构满实匀称,“王”字结构疏朗而笔画间大片留红,全局形成强烈朱白对比。现藏南京博物院。
颜琳六面印 三国魏晋私人印。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东晋颜琳墓出土。印台立方柱,钮作方形住,柱钮中穿銎孔、边长2.1厘米。除印面外,印台四面也各为印面,柱顶端也刻印文。此印六面分刻“颜琳、臣琳、颜琳白事、颜琳白戕、颜文和、白记”。六面印是三国魏晋时期印章形制中有特色的私印。颜琳是东晋豪族颜氏家族人,其印文为悬针篆,其字体上部收缩较紧,下部有意拉长,形成一种特殊的长条形,上紧下松,收笔尖若悬针。现藏南京博物院。
归赵侯印 北朝十六国前赵官印。传世品。印台方形,铜质马钮。边长2.5厘米。印面篆刻阴文“归赵侯印”4字。十六国时,战争颇乱,朝代更换颇繁,统治者对归降投顺者多加笼络。此印即赵国皇帝赏踢给归顺者的印。北朝官印形制较大,字体放浪疏阔.笔画任意增损。此印文比较严谨,凿刻结构齐整,有曹魏官印的遗风。现藏故宫博物院。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