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行“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总是能让人梦绕魂牵,那排枣园窑洞里彻夜的微弱油光总是能让人看到炽阳般的光芒灿烂。回延安,游枣园,登临宝塔山,现代人心底最朴素的红色情感在这里毫无修饰地表达释放。虽然一切实物都显露了年代的沧桑,但人们在追溯先辈们浴血抗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圣地今朝的繁荣和图强。 古时的延安,是西北边塞重镇,范仲淹就曾镇守在这里。宝塔山虽不高,但站在宝塔之下,全城景貌尽收眼底,是观察敌情的最佳地点。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日军先后17次、派机208架次轰炸延安,因为延安宝塔成了日军轰炸时寻找方向的目标,有人建议自毁宝塔,毛泽东不同意,并耐心陈述理由。他认为,历史悠久的延安塔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分量很重,断不可弃之。宝塔巍巍昂天外,披着霞光,映着月色,始终与延安城同在。 宝塔山在革命年代正如一座灯塔,指引着全国有志之士集聚延安,为实现民族独立、全国解放奉献青春热血。宝塔山是圣地的象征,而西北方相望的枣园灯光也成了延安的召唤。 现在的枣园,静静地坐落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革命领导人的故居,窑洞依然,枣树无声,但追溯往日,1944年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中央书记处在枣园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筹备并召开了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后又领导全国军民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毛主席在这里对美国记者斯特朗说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这里悼念张思德,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在这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写下 《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的著作。 贺敬之在《回延安》中说道:“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红色历史幕幕眼前,宝塔区的人民在革命圣地奋力谋发展。如今,宝塔区凭借着红色文化、古色历史、绿色生态、黄土风情的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每一位游客到达延安圣地如同“扑在亲人怀”,真正能够体会到“回延安”的温暖。 而宝塔区的农民为旅游业提供配套服务增加收入的同时,红彤彤的山地苹果也成了农民的致富宝。山地苹果只在中国有,而宝塔区已经成为全国山地苹果第一区县,“宝塔牌”山地苹果已经成了这里的一块金字招牌。在宝塔区最偏远的官庄乡,一无石油,二无煤炭,仅靠1.6万亩果园,全镇22个行政村5007口人,早在2009年人均苹果纯收入就达到了5000元以上。 2010年宝塔区完成生产总值146.4亿元,同比增长13.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53亿元,同比增长12.2%。宝塔区人民大力发声:要在“十二五”发展期间,把宝塔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产业大区、旅游名区、党建先进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革命圣地延安的首善之区。 宝塔区,历史年代是红色情感涌动的革命土地,而在新时代这里满是如火如荼的现代发展,“红颜”圣地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成就更加和谐繁荣的新景象! 摄影:本报记者 巨跃先 组稿:吴 军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