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渭南共普查非物质文化线索9126项,整理重点项目623项,涵盖了民间文学等10大门类。
在日前召开的渭南市文化工作大会上,渭南市常务副市长雷超武在总结“十一·五”文化工作时,特别指出,“十一·五”期间,该市共普查非物质文化线索9126项,整理重点项目623项,涵盖了民间文学等10大门类。中央、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华阴老腔、韩城行鼓等12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84项列入省级名录。有8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被列为省级传承人。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天地社火等富有东府民俗特色的节目,先后赴德、法、俄、日、英以及我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东亚运动会的演出等,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渭南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扶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打造更多像华阴老腔、韩城行鼓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品牌,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大力培育一批生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企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
据悉,渭南市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30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引导扶持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精品项目建设及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保护。 (记者 王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