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戏剧探索走进市场的新方式。
《月亮河》是商洛剧团体制改革之后的首部大作,这些成绩本应让人感到高兴。然而,商洛市剧团副团长李小斌却坦言:剧团今后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1、陕南汉剧缺名角
这部戏是在不久前全团退休一半的情况下完成的。
“太累了!这台戏我们一个人都当几个人来用,”李小斌说,目前全团的演职人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六七岁,专职导演、灯光、舞美都退休了,就连一个完整的乐队也凑不齐了。
之所以集中退休,是由于这次文化体制改革规定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或虽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可选择按事业单位退休办法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而商洛剧团演员工资常年的80%由财政拨付,所以许多人趁着这次的政策,用退休的方式吃财政拿到全工资。
这种情况在安康汉剧团也十分相近,改制后全团在编人员70余人,近50人都在25岁以下,这些年轻的演员大多存在着舞台经验不够丰富、基础较为薄弱的缺点。汉剧是陕西地方戏曲独苗,安康汉剧团是陕南汉剧表演独苗,团内无名角已是不争的事实。
还不仅如此,由于这些剧团常年经营不善,底子薄、经费有限,单位遗留债务难以化解,没有新的运行资金投入,市场运作很难开展。“虽然现在演艺公司已经注册,但由于没有启动资金,转制的企业很难快速进行市场化运作,”李小斌说,目前经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有限的收入应付日常办公、业务发展、水、电、卫生等各项支出费用都非常困难,对于解决庞大的离退休群体福利待遇,更是杯水车薪。
“我们也能理解贫困地区地方财政都是吃饭财政,解决问题很难一次完成,但这些也都是现实问题,否则公司很难轻装上阵”,商洛市剧团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即便如此,陕南各个剧团也都按照部署完成了初步的文化体制改革,普遍形成了以保护剧种为前提的财政供养体系和以开拓市场的演艺公司,两个牌子一套人马。
2、戏剧在贫困地区没市场?
紧紧依靠政府的输血永远不可能将戏剧繁荣兴盛,更何况在贫困地区长期输血难上加难。
可不久前商洛剧团的市场化之路的探索,让这个在开拓市场本已信心不足的演艺团体更是备受打击。
“一张票定价只有2元钱,结果两场只收了820元钱,而演一场的成本就要上千元”,李小斌介绍,贫困地区的演艺环境很差,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戏曲在如今这种多种娱乐方式的崛起的环境下很难生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文化机制,除了保工资,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或补贴资助剧团排出好的文化产品,由养人变成养事。
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活跃在农村的民营戏班在陕南长期生存,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社会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多年来被大大低估了。
事实上,这些年国营剧团渐渐背离市场,越来越多地依赖鼓励和资助,许多剧团每年向政府要钱排一台戏,这一年就混过去了,戏有没有人看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种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不仅没有很好地起到促进剧团更好地生存发展的作用,相反,不少剧团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参加评奖,甚至出现许多仅为评奖而创作的作品,而不是演出市场是用它特殊的利益杠杆来推动剧团提高艺术表演水平。
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戏剧团体不景气,人才的断档成为各个团体共同的问题。而剧团改革,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变换牌子或者变卖资产,而是需要以体现有市场号召力的“角儿”为核心的演出主体。
此次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一位专家指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当下,政府更多的需要是培育、开拓市场,亲近观众,这样的投入也都要遵从市场的发展规律,无论是民营还是国营都必须通过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以确证政府资助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此外,政府采取何种方式培养具有可塑型的青年演员成为“名角”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