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城艺术区一角。 记者 尚洪涛 摄
为了更好地整合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人们从细微之处去感受、体验西安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书卷气,继而提升古城的文化品位,本报近日刊发了著名文化学者薛保勤关于提升西安城市文化品位的“命名、标示、重建、梳理”四点建议,这在西安市民乃至全国网友中都引发了一阵热议。
近一个月来,众多热爱西安历史文化的知名专家学者、晚报热心读者和来自天南地北的网友们,不仅对薛保勤提出的四点建议表示支持,更在四点建议的基础上,为西安的文化与建设各抒己见。
据最终统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建议达300多条,这些细致入微、创意新颖的建议,无不凝聚着人们对西安古都的挚爱和人们对提升西安文化品位的迫切心情。经过筛选、分类之后,本报整理出7条读者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分别为:
建议一:潜心研究语言命名学多年的武警工程大学教授、军事语言学研究所所长马鸣春建议应该对西安景观道路进行统一命名,取消“纬二街”、“西七路”之类以数字来命名的街道名称,为街道取个有诗意、有美感的名字。
建议二: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西安目前非常注重唐文化景区的建设,汉文化以及丝路文化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可以将西安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在城市公共设施上进行标示。比如作为南北大动脉的“朱宏路”没有文化内涵,完全可改成“汉都大道”,这样不仅有气势还有内涵,显现出这条路的地位以及作用。
建议三:热心读者兰建刚认为,可以分区域来打造西安的文化景观带。比如在北郊可以打造汉文化景区,曲江打造唐文化景区,东郊可以打造当代艺术景区,这样每个历史时期就有相对应的景观区。
建议四:不少网友和读者认为可以用搪瓷烧制相应的历史图片、地图,或以雕版、石刻、壁画与文字搭配,展示有趣的街巷名称背后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