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午后的阳光是温热的,光透过玻璃照在键盘上,手指也觉得是温暖的。可即使在这样温暖的时刻,写陕西文学这样一个命题作文也是困难的。因为,对一棵已经枝繁叶茂的大树来说,如你,如我,没有人能够目睹它的生成,具体到陕西的这些作家们,他们也并不如树木留下年轮,可供记录与追想。于是,只能站在局限外,追溯,想象,仰望一棵树,面对树的葳蕤与沧桑,生出关于时空、关于瞬间与永恒、关于偶然与必然的联想。那么只有且听,高处传来的,一阵阵地,空中弥漫树叶的欢呼,充满遐想地丈量那奇妙的树干。
号角
文学是软实力,这事儿千年前就演过活生生一幕。李白醉草吓蛮书,生动语言的魅力,"干戈不动远人服,一纸贤于十万师"展示的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而"秦中自古帝王州",这里曾经埋葬过多少帝王将相姑且不论,多少名仕大儒暂时不究。单是足以青史留名的当代文学大家: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些名字镌刻在这块浑朴沉厚的土地上,已足以令天下文士孜孜景仰。翻开陕西文学圈的图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绝对是一张星光璀璨的群英图,从用生命书就《创业史》的柳青到当代的陈忠实、贾平凹、路遥,无不著作等身,名震文坛,也正因为这些大家的不断涌现,陕西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中国文坛的文学重镇。1993年上半年,陕西作家有五部作品《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八里情仇》和《热爱命运》不约而同被京城五家出版社推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文坛一时有陕军东征之称。之后,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繁花竞秀,大放异彩,陕西作家群的中坚力量持续发力:冷梦的报告文学《高西沟记事》、冯积歧的《村子》、杨红柯的《西去的旗手》、叶广芩的《青木川》等长篇小说以集体亮相的方式再次舞起文坛陕军的旗帜。一大批文学创作笔走惊雷,气势磅礴,展示了我省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声情并茂唱响时代主旋律,或雄健,或隽永,呈现出一个伟大时代厚重而细腻的文学艺术质地……
实力
十八年后,陕西文坛再度发力,从国内一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到陕西地方性的文艺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传来的信息显示,2010年起,陕西作家几乎以团体的形式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今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陕西著名作家、当年陕军东征主将贾平凹先生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古炉》。贾平凹在这部作品中思想更加老练、成熟,在作品语言、写作技巧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突破,总体实力大增,标志着陕西作家已彻底吹响了本次东征的号角。
在2011年国内两大文学出版社的出版目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个陕西作家的影子,《少年张冲六章》杨争光、《黄河滩》崔正来、《时间的面孔》安黎、《大美陕北》高宝军,太白文艺出版社近期也同时推出了多部陕西作家的文艺作品。前后两代作家的东征,被评论界认为是只有陕西才有可能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更让公众认识到三秦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使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陕军东征到目前的签约作家的集体亮相,从陕西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扶持到新一代作家群体丛书《西风烈》的不断推出,文坛发出了又一次陕西作家集体东征的惊叹。
陕西作为中国文学重镇,这次以如此大的规模和密度发表作品,其强度和规模都超过十八年前的陕军东征。退一步说,如果从一种作家队伍更新换代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质地
阅读是一个追逐和放浪自己的心灵的过程。每次看陕西作家的书,发现的都是一段传奇。陕西地形南北狭长,不同的人文历史和地理气候截然区分出三大自然区域,自然而然,孕育了风格各异的几个作家群。陕北的粗犷豪放、关中的深沉厚重,陕西作家们用不同的文学气质书写着他们脚下的土地和所处的时代。对泥土的迷恋,对城市的思索,是最突出的一个主题。作者们的文字自成路数,亦古雅,亦俏皮,亦端方,亦癫狂。字字耐人咀嚼,却绝非寻章摘句之琐碎经营,峰回路转之中自有大气象,纵横开阖,收放自如。字里行间读来便是卓然不群的傲岸之气。胸藏丘壑,怀抱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