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一个生态、秀美、富裕、安全的新陕南。图为宁强县庙坝镇。
黎德华摄
“十一五”期间,陕南人民奋力探索突破发展之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9%和123%。纵向来看,陕南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横向与陕北、关中地区相比,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8月17日,省长赵正永主持召开省政府第十五次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会议决定,要在统筹全省发展布局和依托陕南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循环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努力建设生态陕南、秀美陕南、富裕陕南、安全陕南,推动陕南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协调,人民更加富裕。省级各部门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
9月30日,第六次陕南循环发展工作座谈会在安康召开。省长赵正永提出,从“突破发展”调整为“循环发展”,这是陕南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完善,要按照“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发展同步、人民富裕提高”的战略目标,打造一个“生态、秀美、富裕、安全”的新陕南。
于是,“四个陕南”的新标准进入人们的视野。
陕南美不美,衡量有了新标准
《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陕南紧随全省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陕南加快发展,既是陕南人民的强烈期盼,也是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陕南美不美?生态、秀美、富裕、安全,怎么衡量有了新标准。
“十二五”末,汉丹江流域治理将取得明显成效,水源地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汉江干流出境断面保持Ⅱ类水质。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64%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9亿立方米以上。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生态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逐步形成,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实现“生态陕南”。
“秀美陕南”在于,以国道、省道、铁路两侧为重点的乡镇村庄容貌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升,整洁优美、风光旖旎、文明宜居的陕南城镇群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取得重大突破,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充满活力。
经济发展速度和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省水平,2015年实现“五个上台阶”: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和8000元。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与关中、陕北同步,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富裕陕南”的目标。
以避灾搬迁为重点,建设新型移民社区,大幅度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以治理尾矿坝和防治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保护人民健康和财产安全,实现“安全陕南”。
陕南强不强,生态优势寻机遇
在陕南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必须构建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特征的现代循环产业体系。坚持发展绿色产业与保护环境并举,尽快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陕南的发展首先要在生态优势里寻机遇。发展生态产品,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农林水加工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生态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在“吃得健康、吃得生态”理念流行的今天,其本身就蕴藏着无限商机。“十二五”时期,陕南三市都从多个方面制定了生态农业的科学规划。
推进种养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生产,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传统农业改造提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开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进一步发挥田园生态优势,引导农业与旅游、物流、环保等产业相融互动,创立生态型陕南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围绕如何做足旅游文章,增强陕南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陕南将用国际化的眼光和标准,加强标志性精品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名城、小镇和乡村。开发一些跨省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精品环线,形成陕南与关中和周边省市旅游线路大循环。
大力发展“不冒烟”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水力发电,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科技、咨询现代服务业等等。
在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基础上,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条件,推进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选择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以及具有重要应急保障作用的地区,建设通用机场,发展通用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