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由光明日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现代戏关注现实,关注大众——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发展暨陈彦作品研讨会”在西安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副省长郑小明,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等及来自北京、陕西和各地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此次论坛。现将此次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演的三部眉户、秦腔大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是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戏力作,为我国戏剧舞台增添了光彩,也将为我国的文化积累作出贡献。
剧作家陈彦同志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他的目光注视着现实,注视着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民大众。他忠于生活,坚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持深入生活,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坚持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遵循典型化的原则;其选材的艺术视角始终关注城市平民、知识分子和农民工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陈彦不满足于一般地描摹生活的现代戏,更不满足于泛泛的舆论赞扬的廉价歌颂。他从普通人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材,着重对题材及立意的深入发掘,作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把主要人物摆在两难和困顿的矛盾纠葛中精心打造,歌颂普通人在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冲撞的环境中的无私奉献和对民族核心价值的坚守。他的剧作中体现着我国当代普通民众身上崇高的人性美和困境中坚忍不拔、昂奋向上的精神。
我们和光明日报社、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共同主办这次主题为“关注现实,关注大众”的现代戏创作研讨会,希望结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三部曲”的内涵和经验作深入的研讨,以期促进戏剧院团在创作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努力推出无愧于时代的现代戏精品力作。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
首先,陈彦戏剧创作具有的意义超越了陕西省,在全国都是具有范式意义的。陈彦讲要关注常态,要持守、坚守恒常价值,表明了一个人民的艺术家所坚守的文化立场、理想信仰,他的人格操守、学术理念,这是最可宝贵的东西。
第二,陈彦“西京三部曲”从哲学层面,从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思维层面作出了独特贡献。面对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出现的某种程度的道德滑坡,陈彦的《迟开的玫瑰》用艺术的方式进行了把握现实的最好、最有说服力的说明。面对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如何坚守文化立场,陈彦通过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故事,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的精神变迁史,为民族思维提供了高级营养。又面对着城乡一体化、城市化进程当中,陈彦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当过小学教师、当过村长的农村老汉罗天福,在全家进入城市之后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基层民众在当下社会真实的精神状况。陈彦发出了自己独立的、卓有见识的思考,用他的创作告诉我们,戏曲是中华民族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种审美方式既能把握历史,也能把握现实。
第三,“西京三部曲”抒写普通人群中真善美的情感和人性,其中所传扬的审美理想,才真正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所在。我们的时代太需要把像陈彦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推到中华民族文化宝塔的塔尖,用他们的辛勤耕耘引领全民族的艺术创作和鉴赏。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
近几年来,看了陈彦的三部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看前两部戏时只是感觉戏好,看《西京故事》,特别感受到了对人心灵的直接冲击。谢幕了,我激动的情绪依然不能平静,与演员见面时,我几次发生语无伦次的情况,这种状况以前确实不多。我突然意识到,陈彦的戏剧创作已经形成了“陈彦现象”。
面对当代生活时,我们常常有种困惑——如何开掘得深?如何能找到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如何能抓到当代人在种种矛盾交错、商品经济冲击中人的精神形态中最致命的那一点?可能作家们都在思考。戏剧比起小说,受的制约性更大,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陈彦取得了成功。陈彦从城市市民题材写到知识分子题材,再到乡村民工进城题材,这是当代生活里矛盾最集中,也最被社会关注的人群,三部戏涉及了社会三个重要的层面。他在完全不同的三种人群中间发现的、集中表现的都是人性中最美的那些东西,精神和心理最崇高、最感人的那部分东西,而且不是以人的社会地位来区分,就是纯粹的精神品质,开掘之深,感人至深,这个文学现象确实值得研究。人的思想决定着对生活开掘的深浅,也决定着他对生活审视的焦点何在。我读了陈彦的随笔集《说戏》,从他的文字中,充分感知到他甚为不凡的思想深度,才理解了这位年轻的剧作家,何以能创作出这样优秀的几部现代戏来。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陈忠实)
戏曲现代戏,一旦远离现实生活,脱离普通大众,生存将越来越艰难。相反,若能努力关注现实,关注大众,就会赢得足够宽阔的天空。努力开掘常态题材,关注平常生活,可能是现代戏真正把握生活本质规律,从而与生活自身的恒常性一道进入艺术恒久性的最重要通道。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史积累,已总结出了诸多生命演进的常识与通识,也可以叫价值范式,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需要站在当下,做好承继既往价值谱系的工作,把那些最有价值而又被时尚不断遮蔽、湮没了的东西持续“打捞”上来,让它在新的生活现场重放光芒。现在许多所谓后现代的东西,我们已能明显读出中华民族传统元典的意味,这就是有价值的文化的恒常性与螺旋式上升的不灭轨迹。因此,切入生活的本质,“打捞”有价值的“干货”,持守恒常价值,恒常伦理,关护真实内心,远离时尚喧嚣,放弃新旧观念争辩,可能是现代戏这种直接取材于当下生活的艺术创作的最重要“法宝”。
民族戏曲数百年的历史证明,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一定是持守正道,持守恒常价值、恒常伦理,向上向善,并特别照耀弱势生命的。戏曲这种草根艺术,从骨子里就应流淌为弱势生命呐喊的血液,如果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忘记了为弱势群体发言,那就是丢弃了它的创造本质和生命本质。当下生活,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在13亿生命奔小康的路上,有多少焦灼的心灵和多少值得我们去关护和抚摸的真实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戏创作大有可为。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