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游艺习俗——四川游艺习俗
2009-1-12 10:45: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唱吉利:汉族游艺习俗。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正月初一或春节期间,民间能歌善舞者自发地组成队伍,舞着竹龙,敲锣打鼓地去各茶庄、街头、地坝游行。每到一处,队伍中的歌师要唱吉利。先叁拜龙神,赞颂龙神:“黄龙头一点金,一点光芒照乾坤,照定九州并万国,普天之下共太平。”沿途不少人家,为求吉利,便把龙灯与歌师请进家中,龙头舞动,歌师唱吉利歌。主人燃香烛,放鞭炮,并给予一定酬金。
四川大部分地区。端午节这天,善游泳者自发地会聚于附近的河边,进行抢鸭子的游戏。
摔跤:彝族传统游艺活动。每逢年节和喜庆场合,邻近村寨的人们都要联合进行摔跤比赛,场面十分热闹。按习俗,获胜的摔跤手将成为姑娘们的偶像,优先赢得姑娘的爱情。
磨秋:彝族游艺习俗。又称磨礅秋等。取一根长1米-2米的硬木竖于场地中央,顶端稍尖,作为轴心;另以一根长约6米的木杆,中部凿一圆洞,横置于立柱顶上。转动时状似推磨,又如秋千上下升降,故名。游乐时,横杆两头人数本等,双方推动横杆助跑几步后,迅速骑上或匍匐杆头,随杆旋转起伏,落地一方用脚蹬地,使杆弹起,并借助蹬力使横杆两端交替上下,旋转不止。
跳锅庄:彝族娱乐习俗。每逢节日或喜庆场合,男女老少均围着屋中锅庄跳舞,故名。人们站成圈。互相牵手,载歌载舞,旋转跳跃。该习俗在藏、羌等民族中也盛行。
跳火绳:彝族传统游艺活动。火绳为长约3米的藤条拧成,上涂油脂等易燃物。比赛时,点燃火绳两端,摇荡火绳,直线跳跃前进,先达终点者为胜。围观者大声呼喊助阵,十分热闹。一般在火把节等节日期间举行。
格吞:藏族游艺习俗。流行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藏语音译,意为用带子套在脖子上拔河。比赛时,先在场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为河界,用布带两端打结套于双方颈部或肩部,在布带中间系一红布标志,悬于河界上方。比赛开始后,双方用颈部或肩膀力量猛曳,凡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一方为胜。比赛方式有面对面或背对背的站式和跪式等多种。
推杆:羌族游艺习俗。每年秋收后或节假日举行,男女均可参加。取一根约3米长、小碗口粗的木杆,一人紧握一端,两腿夹骑其上,作为攻方;另一人紧握另一端,用力猛推,作为攻方。比赛时,要求木杆保持平衡,严禁抬高或偏摆。在裁判人拍五下巴掌的时间内,攻方若能将木杆推过规定界线结即为胜。
沙朗:羌族游艺习俗。羌语音译,意为跳舞。有喜庆沙朗和丧事沙朗之分,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跳时,男、女各站一行,由能歌善舞者领头,载歌载舞,一唱一答。在歌舞中,男女两行不断互换位置,一阙才终,一阙又起。
舞鹿子灯:土家族游艺习俗。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以被单作鹿皮,上绘鹿头、鹿身、鹿尾。由一人或二人藏入鹿皮内,模拟鹿子的各种动作。简易的则以扫帚或棕片作鹿子玩舞。
踢鸡:土家族游艺习俗。多在元宵节进行。参加者人数不定,以中青为主。用稻草扎成“鸡”,一人将其踢起,众人去争抢。接到者可以用它去追打任何人,一般以追打年轻姑娘为多。
舞板凳龙:土家族游艺习俗。流行于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春佳节时玩舞。一般为三人持板凳做各种动作,有左穿、右穿、跳跃、俯卧、直冲、穿花、拜四方等。以锣鼓伴奏,锣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极快时只见板凳飞舞不见人在其中。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