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潮汕歌册还是不会消亡。”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位整理、研究潮汕地方文化有多年的研究人员对记者如是说。
说唱文学曾盛行民间
潮汕地区民间文化独具特色,包括语言、戏曲、饮食等在内,颇具地域特色,在各种文化形态内,潮汕歌册是其中的一种。潮汕歌册是什么?它是潮汕地区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和北方的大鼓一样,成为我国主要的两种说唱文学形式。一般认为由唐代以来的潮汕弹词演变而成,形成于明代中叶,繁盛于晚清至民国。作为一种自娱互乐的民间文艺活动,它流行500多年,深深扎根于群众中,很受民众尤其是妇女的欢迎,基于此,它有一个“半边天文学”的别称。歌文由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流行于潮汕方言区。
数百年流传之下,潮汕歌册总数不下500种,但由于不断流失和损毁,现在保存下来的约有200部左右,能开列书目的有300多部。篇幅长短不一,以数万字一部的占多数,最长的篇幅达五六十万字。
引车卖浆者也能心领神会
潮汕歌册取材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故事、古代小说、各种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底层人文”的艺术冲动使歌册作者将上述种种作了通俗化处理,如此,引车卖浆者也能心领神会。如《仁贵东征》、《正德皇帝游江南》、《十八寡妇征西》、《过番歌》、《陈三五娘》等等。传统的潮汕歌册本子多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潮汕李万利、吴瑞文堂、吴生记等商号木板印刷的。
潮汕文化学者吴奎信教授说,歌册是在潮汕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于文化生活迫切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反映政治道德、风物人情、阶级矛盾上。歌册的作者大都来自市民阶层,因此使歌册能真正抒发底层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歌册不应成绝唱
时移世易,唱歌册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人们发现,在汕头的中山公园、海滨长廊等地,每天上午也有一群老人聚集在一起,听一位“老阿姆”吟唱歌册。一曲毕了,老人们感慨唏嘘:现在的人们不喜欢这项娱乐,以后歌册怕要失传了,应该有人传承,毕竟它是潮汕独特的说唱艺术。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潮汕各地不少文化人还热衷此道,纷纷挥毫创作新潮汕歌册,当时汕头市以及各县报刊不时刊登,使城乡妇女更有兴趣说唱。这些新歌册与传统歌册一样,具有故事曲折新奇、语言通俗生动、音韵和谐顺口的特点,吟唱起来颇能吸引听众。但惜乎新旧歌册大多殆尽于“文革”浩劫,此道从此式微。
“歌册是地域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潮汕人民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什么时候婉转抒情、轻柔优美的歌册还能为潮汕人所吟唱,但愿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忆,更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名词。”说到这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位老者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