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扶风转鼓】也叫蹩鼓,因鼓手敲打时又蹦又转而得名。转鼓在扶风一带很普遍以揉谷乡石家村最为有名,每逢春节和庙会期间必有转鼓助兴。转鼓队约有大鼓十面,每鼓直径约一米,连带支架约半人高,另有数十副锣钹配合,鼓队人员均穿黄色队衣,表演前将鼓以间隔约两米成梅花状排列,锣钹手站立周围,转鼓队根据情况按乐谱敲击,边敲边舞,动作勇猛、粗野,鼓声雄壮震耳,惊天动地,撼人心魂。转鼓的打法有正转打,反转打,定位打和蹩打等。练习时演练各种打法而不穿队衣。
转鼓定位打表演
转鼓,是扶风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逢过年过节、古会喜庆之时,村头便架起数面牛皮大鼓,一伙膀大腰圆的汉子们有的手舞鼓槌,有的击钹,有的敲锣,于是平日空旷寂寞的乡村鼓声隆隆,铜钹铿锵,锣音当当,既如龙吼虎啸,响彻周天,又似雷霆骤起,地动山摇,使人顿时热血沸腾,生出无限豪情。这些锣鼓排成行列阵式,串村过巷,走街串县,威武壮烈,气势非凡。然而,最富特色的,还是沛水之滨杏林镇漳召村农民击打的转鼓。
这支转鼓队由百余人组成,队员全是古代将士装扮。数十名鼓手一律金盔黄甲,击钹者红盔红装,敲锣者身着皂装,20余名女旗手高举五色彩旗,人人粉衣绿裤,5名号手则银妆素裹。他们列为方阵,恰似待命出征的勇士。当手执指挥棒的小伙子一声号令,所有“将士”们齐声喊“杀”,快步冲向自己的位置,嘹亮的号声作为前导首先响起,紧接着,数十名身背牛皮大鼓的鼓手们依次将鼓排成一个大圆圈,手舞红缨鼓槌一齐蹦跳起来,数十双鼓槌节奏激烈地击落在一面面金光黄亮的鼓面上,同时围在四周列成阵式的钹手们、锣手们一齐奋力击打合奏,刹时,天地间爆发起山呼海啸般的铿锵来。接着,鼓手们变换姿态,一边跳跃—边扭着打,舞着打,围着自己的鼓向前跑着打,正转圈儿打,反转圈儿打,跳跃着相互交换着打,绕大圆圈飞腾扭摆疾步向前跑着打,向后倒着打,一进一退打,而且鼓槌不停在空中相互敲击,变换着各种姿势。几十名鼓手飞腾跳跃,个个如蛟龙腾云入海,又如猛虎蹦山跳涧,扭打的姿势与节奏不时变换,但又刀斩斧劈般地整齐。其气势,有如天公地神俱抖擞;其风魄,宛若干军万马脚犹酣;那情景,惊心动魄卷狂潮;那阵姿,千变万化灿若霞。再看那边响边翻飞的众多铜钹如朵朵金色礼花满天盛开,高举交鸣的大小铜锣似金色的霞光闪耀。这时,数十名粉衣绿裤的“女将”们高举五彩旗帜与钹手、锣手们在鼓手们四周和中央交相穿梭,阵式不时变化,此时,黄、红、绿、蓝、紫……多种色彩相互交织,变换成一个阵图,斑斓多姿,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与此同时,号声愈加嘹亮,鼓声钹声锣声愈加猛烈,这撼天动地的气魄和绮丽壮烈的景象叩人心弦、荡人肺腑。巨大的声浪震得大地晃动,奇特的鼓技与绚丽的风采组成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据考证:转鼓由古代军阵舞演化而来。传说教民稼穑的周先祖后稷在扶风县东南部建立古邰国时,有次率领将士们同敌作战,擂鼓助威。战斗十分激烈,鼓手们为了以击鼓激励冲杀的将士,遂激情奔腾、飞翻旋转地打起来。后来凯旋回营,庆祝胜利,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鼓乐军阵舞,世代流传下来,越传范围越广,打法也越精彩。到清乾隆年间,扶风村村舍舍已形成打转鼓的风俗,几百面鼓排成大小不同的许多圆圈同时擂响,其阵势确如天翻地覆。
转鼓,可谓扶风一绝,近年盛行于揉谷、绛帐、上宋、杏林等地。揉谷乡白龙庙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古会都要举行转鼓比赛。县城每逢春节也请各乡镇转鼓队表演助兴。转鼓深受扶风人民喜爱,也受到艺术家、专家及外国友人赞誉。1985年春节,一位法国友人在县城观看了扶风转鼓表演,击掌叫绝。]992年到1993年,宝鸡市相继举办了艺术节和炎帝节,扶风转鼓均应邀表演。那奇特壮美的鼓技与排山倒海之势,轰动整个山城,显示了新时期扶风人民的精神风貌。
[PageMark]
不穿服饰正打
相关>>>陕西户县农民画队伍后继乏人---寻求新突破(多图)
蹩打
[PageMark]
不穿服饰反打
相关>>>奇风异俗:血腥的陕西宝鸡社火(组图)
顺时针蹩打
[PageMark]
顺时针转打
相关>>>陕西嘴头东岳庙---寒衣节民俗(组图)
反时针蹩打
[PageMark]
蹩打表演
转打表演
[PageMark]
扶风转鼓
蹩转敲打
[PageMark]
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