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养蚕习俗

2007-8-7 15:58: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蚕花姑娘这个名词,不知源自何年,问了许多80多岁的老农,都不假思索地摇摇头。然按史料记载,临平在元、明时期已开始植桑。到了清代,养蚕业趋于鼎盛,四乡农户家家置有丝车缫丝。桑叶是养蚕宝宝的唯一饲料,蚕结茧子,即使到21世纪除了缫丝,加工成丝绵,似别无他用。这一养一缫,必须有人去操作。男人粗手笨脚,女人心灵手巧,这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女人。这蚕花姑娘名词的由来,至民国止,少说也有300年了。而养蚕的历史则更久远了。

    养蚕业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就农村来说,自清尤其至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到了千家万户,以茧丝一项成了当时农户一年中的主要收入之一。以双林塘湾村为例,这个村不论贫富,户户养蚕,少则饲养1幅,多则3幅(蚕种)。这就可窥见一斑了。

    一到养蚕后期,你就会听到“听见桑剪响,不是肉就是鲞”的渴望改善生活的心声,道出了欢悦,也带着“今年蚕、花茂盛”的殷切期望。蚕花茂盛是指出火蚕(三眠)1斤,如能采茧8斤,这就是今年的蚕花是8分,俗称“老八分”。老八分可算得上是好蚕花了。历史有“蚕花十二分”之说,但极少见。人们自古以来总是喜欢“讨采头”,蚕农当然也不例外。祝贺蚕花茂盛,谁不希望自己过上美好生活呢!

    正因为蚕农对养蚕非常重视,所以他们对讨进行门媳妇能否养好蚕,缫好丝看得也非常重要。媳妇娶进门,即使聪明伶俐,可养不好蚕,缫不好丝,纵然公婆心里不说,却心里总存着一个疙瘩,蚕忙时只好靠边做些杂事。进门媳妇如能养好蚕,缫好丝,长辈、邻里常会夸她是“蚕花姑娘附身”,顿时身价被抬得高高的。待到“蚕罢”(“罢”,意谓养蚕结束)还会得到公公的一笔高额的“奖金”,如剪一块新布料,卖一点胭脂花粉什么的,蚕花姑娘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一到养蚕开始,农村还有一条不成文而十分严肃的土政策:称“关蚕房门”和“严禁串门,不访亲友”的规矩。这条规矩从不集会通过,更不张贴告示,却总是人人自觉遵守,一直沿袭了数百年。如偶尔有人闯入他家恰巧碰上蚕宝宝出了毛病或茧子收成不好,会被说成你“冲”坏了蚕宝宝而给咒骂一时或引发一场纠纷。据说,清代时的地方官最讨厌这种官司,所以规定:一律不予受理。

    缫土丝用的丝车,它的结构是由锅灶、丝钩、轴头、踏脚爪练和“阿婆娘”组成。锅灶用来煮茧,待爪练拉出丝头后,由8-10粒茧丝一组穿入左右两个丝钩,再系住轴头,然后启动踏脚板,使阿婆娘左右移动,土丝通过阿婆娘牵制,在轴头上绕上宽约10mm的两绞雪白的土丝。待13-15市斤茧子缫完,一车丝即完成了。阿婆娘是一个环形木制的直径约8mm的、边缘有一铁钉的丝车扎件,铁钉连接丝钩上的铁丝,阿婆娘受踏脚板制动而左右旋转,丝钩左右移动,使轴头上缠绕的丝呈平扁形。阿婆娘之所以称作“阿婆娘”,是从封建婆婆牵制媳妇那样的寓意而来的。

    缫土丝既可脚踏又得双手缫丝,不是心灵巧,那是胜任不了的。所以,会缫丝又能缫得一手好丝的媳妇,公婆自然器重了。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