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海州湾渔民捕鱼生活习俗

2007-8-16 15:04: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我们先回顾以下海州湾渔民古代渔民生活习俗

首先,谈一下 渔业的发展历史。关于渔业的发展历史,古代尚无专著,正如清代沈同芳的《中国渔业历史》(1906出版)中提出:“渔古无专业,故亦无专史”它指出:“《尔雅》,《诗经》、《周官》、《礼记》,繁征博引,一切渔具鱼类。颇借之以传,不可谓非渔史之胁。”(1)因此,关于渔业史的考证,传说云云。现将本人多年来收集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考古发掘有关渔猎的资料,整理一下,谈一下古代渔业发展情况。

渔业实际上早于农业,自从有人类以来,众多的地质考察和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人类最早是从事渔猎来维持生活,这是与古代的自然环境有关,早在第三纪的中新世,已发现有鲤科鱼类的化石。到第四期初期,才出现最早的人类,由此可见,几十万年前,我国境内有原始人类居住,他们为生活,是涉水光手捕鱼,如周口店的山顶洞文化层中发现了很多鱼骨 (2) 这就充分说明当时原始人类已取鱼为食,同时,在遗址中发现鱼骨,有一块草鱼的鱼骨上面钻有一小孔,并涂上红色 (3) 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认为:“当时人类在湖沼里打鱼,食鱼的肉,还用鱼的骨制作饰物”。由此可见,我国古人类无论是猿人阶段的原始人,还是新人阶段的母氏族社会,以及穴居或建立氏族村落,多在依山傍水利于渔猎的地方,所以说,捕鱼食鱼可以上溯到原始人类。。将军崖岩画鱼型图案的发现(4)和第一组上几个面纹饰中的网状纹 (5),至于“网”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的多种“网”形文字等。本文不去探讨它纹饰的原始内涵及作用,只就这网纹现象谈一下古海州新石器时代捕鱼,大家知道,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上加以原始人思维不发达而去崇拜,敬仰中产生的,而人面纹上的网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我想是在古人原始捕鱼业中的网具基础上产生的,那么,这一地区古代渔业情况又是怎样,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它的发展情况。

下面我们就先从古文献中寻觅一些关于原始人捕鱼,食鱼习俗谈起

古文献中关于古人捕鱼、食鱼的习俗

人类早期食鱼习俗,在古文献中透露出若干史影。《说文解字注》解释的“网”:“疱犠氏所结绳 田 渔也。”(6)《易经》记述:“古者羲氏(按即伏羲氏)之王无下也,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7)故伏羲氏应为中国渔业的鼻祖。《尚书》记载:“禹决九川,有鱼鳖,使民鲜食,”(8)据此三代以前水产品已是先民重要的食物资源。《周易·女后(卦四十四)》上:“有鱼”的记载,说明厨炊之间,常以鱼为烹饪为对象(9)。周人食鱼以鲜为上,《诗经·荡之什·韩奕》云:“……其肴维何? 鳖鲜鱼。……”(10)当时烹鱼之法已非常讲究。《诗经·桧风·匪风》云:“……谁能烹鱼,溉之釜 ……”。意思是先把器皿洗干净,才可以烹鱼(11)。《韩非子.王蠹》:“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哈,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12)这是追想古人类在未学会用“火食”之前,生存条件低下,只能靠采集自然界植物野果,捕捞水产,猎取禽兽,生吞活食以维持生机。《史记·货殖列传》谓海岱之间膏壤干里,其民“通鱼盐,”(13)《内经素门·异法方宜论》谓东方“其民食鱼而嗜咸。”(14)《史记》、甲骨文中“鱼”等等,众多的史书上都记载了古人捕鱼、食鱼、养鱼的生活习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原始社会的经济属于自然经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渔业早于农业,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人就已经和江、河、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向水域索取食物。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大量的各样渔具。就连云港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环境而言都是依山傍水,符合古人的生活居住条件,并出土了大在量的渔猎工具,为我们了解本地区的原始渔业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

海州湾地区的出土捕鱼工具

从我国历史看,四、五十万年前猿人遗骸,灰烬和其它化石中,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捕鱼的专业工具,但在古文化遗址中都伴随有附近水澡生活的鱼类遗骨,但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量地发现捕鱼工具,有骨制的鱼叉、钩、网坠、镖等出土的陶器上了有网纹,鱼形纹及鱼形器物等等。

在我们古海州地区的马陵山的旧石器遗址中(含东海县大贤庄、新沂市花厅、海州区桃花涧、白鸽涧等几处细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渔业生产工具众多,其中有鱼叉,鱼钧等专业工具 。 具体为东海县大贤庄细石器时代遗址,石镞五件并分为三式。1式:圆底石三件,其一,全器呈桔叶状,采用乳黄色的小砾石精细加工而成,使用压制法制成一中间隆起,两边为带齿薄刃,底部削薄尖端犀利的圆底石。其二,一残部分。其三,采用乳白色玉髓小石屯加工而成器尖端呈凿形,器型较少,是前器的一半。二式:尖底石簇一件,是在《峙峪》有所发现,是系用石英砾石上的小石片加工而成,两侧缘修理薄刃,在远端形成锐尖。三式:凹底石镞,一件,灰黑色燧石制品,轮廓呈三角形,背有一棱嵴通向镞尖,右左两边修成锋利薄刃,底部稍向里凹底石镞。(15)

另有这一地区文化遗址也曾多次发现石镞,形制一枚,前面读了这一地区细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镞。 由于通过这遗址出土镞类,透露出我们的先民可能是这箭射鱼. 也就是说明了当时的箭是狩猎工具之外,还是捕鱼的工具之一.

以上是细石器时代出土的捕捞工具镞 (我们称它为镖), 但没有网坠、钩的出现,由于这镞(鱼镖)的使用,使原始人的捕鱼方法由徒手到使用工具这是一大进步,生活也深得了大大地改善,随着时代的转移,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先进的鱼网出现及鱼钩、鱼叉等捕鱼专业工具的大量使用.新沂市的花厅遗址中却出土了石镞, 4 件,灰色,柳叶形,中有脊,锋刃尖利,横断而菱形,铤部呈扁锥形.鱼镖鱼叉等捕鱼专业工具鱼叉有一而齿,两面齿两种,齿的尖端很尖锐叉的未端作成一个隆起的锥形,是便于系绳子 (16)、桃花涧(17)、 大村 (18)、 二涧 (19)、 大伊山 (20)、 藤花落 (21)、 朝阳 (22)、 后大塘 (23)等诸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次发现石镞,骨镞两种并拌随着大量的鱼骨骸出现.这充分说明新石器时代的渔业经济,在当时的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渔业经济往往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生活来源,就现在来讲我们沿海一带还是以渔业为主的经济.鱼网是高效率的捕捞方法,是渔业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才出现的.在我古海州及周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现了网坠 (24) 这是古人使用网具捕捞的实物见证,我们地区的网坠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 1、陶网坠,为泥质红陶,呈短圆柱形,其上下两端有对称的凹槽

 2、石质网坠

 前面我们谈了连云港地区古代的捕鱼情况,出现了网具,那么网具是怎么制作的呢?

 首先要谈一下古海州原始人的纺织工具 , 有了这纺织工具制作成编制网具的绳, 才能进一步深加工成网。在我们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土大量原始的纺织工具——纺轮,质地有石、陶等,如:大伊山出土纺轮一件为夹砂灰陶 (25) 新沂花厅遗址纺轮两件 , 泥质红陶扁平圆形一件, 泥质褐陶圆形一件(26) 等等。关于古海州地区的早期纺织业,本人另一文章阐述 (27) 本地及周边地区出土器物有一种骨针 (28) 骨锥 (29) 兽牙器 (30) 本人认为它除了缝衣服等作用,还更重要地具备作为纺织网具的网梭,它往往是一动物的骨骸磨制尖状,有的钻一小孔,有的没有孔,都是织网的网棱,这也就和我们将军崖岩画人面网纹相一致,也就是受鱼网的影响而产生的,正如甲骨文中的网字一样等.

新石器时代渔业生产的能力,已经有如此发达的程度,在众多的遗址中大量出现鱼骨、介壳的物拌出 (31) 由此可见,采集沿海的软休体介壳类动物也属于渔业生产,所以器物上和人类生活的地方也遗留下有关的遗迹,如:大伊山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鱼形陶拍(32),将军崖岩画人面网纹(33),特别明显的是遗留下海洋生物中珍品的痕迹,如现代人称之为海珍品中的刺参 (俗称海参),而本地大村 (34),遗址出土过一个罐形器上布满了不规则的乳丁纹酷似肉刺,它的造形酷似海洋生物中的海参.而在东北的郭粗村遗址曾多次出现这种小罐,当地群众称之为 "海参罐", 同遗址并且出土了紫海胆的遗骸(35),由此可见,我们先民生活是多么依赖大海,这 "海参罐" 也就是当地原始人对海洋产品的推崇表现.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