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图说民俗——独有的“京味”特色:揭开胡同源起之谜(图)

2007-12-25 14:52: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作者:王越

    ■编者按

  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三千年北京城的发展,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文革”时期,有人提出过“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接下来,未经考证的假说被搬上银幕,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媒体、出版物,甚至导游词、中学语文书也纷纷效仿,把胡同说成是来自蒙语“水井”,这种讹传几成定论,竟然忽视了对胡同起源的进一步探讨。

  在北京土生土长,自幼和北京古城有缘。上小学时,经常在梁家园西墙的辽太后城爬上爬下;初中在十四中,每天都要经过老墙根那熙熙攘攘的小市。喜欢交游,爱好广泛,京剧、中医、胡同、传统文化略有涉及。高中毕业时曾有志报名考古专业,奈何那年人家不招生,便充数于地理系。

  工作后偶然碰上《北京市地名词典》条目调查编辑的事,遂念念不忘,也写过几本小册子。现在掺和点地理学会的闲事,高兴写点胡同的事,依然乐于和知己朋友到处转来转去。

相关>>>看老北京的胡同:历史的脉络清晰起来(组图)

  ◎坊巷钩沉◎

  “水井假说”遭到质疑

  近年来,随着对胡同研究的深入,珍藏古籍和考古成果不断被发掘,“水井假说”遭到质疑。比如“假说”认为,北京地名中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就是元代用蒙语称井为“胡同”的证据。事实上,“四眼井”指井有四个井口,在元朝以前已存在。如杭州的四眼井、六眼井,为唐邺侯李泌所开六井之一;安徽池州市“包公井”,又称四眼井,浚于宋代包拯任池州知州时,以上城市中的四眼井均在元以前得名。四眼井还是宋代标准的水井形式,在建元前300年已绘入《清明上河图》中。可见,这些地名与蒙语没有关系。

  在北京历史上,最早对胡同进行介绍的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爵编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

  《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记述了明北京五城33坊的名称、位置和各坊的街巷胡同。在这本书自序里,张爵特别叙述了自己编写的过程,“予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遇时俗相传京师衚衕亦书之,取其大小远近,采葺成编”。由此印证这样一个事实:张爵虽收集北京的胡同,但却不是胡同二字的创始人,只说明从明代开始,才把流传在坊间的胡同记载到文书里,使胡同成为正式行用的街巷名称。不过明代胡同的写法,比现在复杂,在胡和同这两个字外面都加有“行”字,写成“衚衕”,表示胡同是可以让人随意行走的小巷。直到清末,因衚衕两个字写起来不方便,才有了简写的“胡同”。

  1957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蒲黄榆发现了张爵和他妻子王氏的合葬墓,同时出土了长达1200多字的墓志铭。根据墓志铭记载,张爵字天锡,别号省庵,又号竹坡,生于成化十一年(公元1485年),卒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他本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正德年间张爵充兴王府书办,兴王朱厚熜被立为皇帝后,以张爵“扈驾有功,书办年久,升锦衣卫,实授百户”。此后,张爵一直任职锦衣卫,由百户而升千户、指挥检事、指挥使,曾在锦衣卫东司房理刑,以缉捕功升指挥众事提督象房。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以后,张爵“掌街道房事”,专管京城坊巷街道。

  张爵是北京人,又专管京城坊巷街道的事情,可以说是研究街巷胡同的绝对权威,也正因为他这身份,才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机要资料。所谓“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表明这些资料都出自锦衣卫街道房的档案材料。

  据明清学者考证,“衚衕”是南方“弄”的音变;“水井假说”认为“衚衕”来自元《析津志》里的“衖通”,是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现在的问题是,“衚衕”两个字来自何处。据明清学者考证,“衚衕”是南方“弄”的音变。“文革”后期,有人提出“水井假说”,认为“衚衕”来自元《析津志》里的“衖通”,“衖通”是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到张爵时才造出衚衕二字。

[PageMark]

    说到蒙语井的读音,与汉语胡同的发音也没有相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汉对译辞书《至元译语》地理门里,蒙语“井”曰忽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2年)所编诸番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华夷译语》中,蒙语“井”曰古都黑。我到内蒙古、东北、新疆等地采访专家和牧民得知,现代蒙语井的发音是忽都格。无论元明时的忽都、古都黑,抑或现代的忽都格,蒙语井的发音都不可能变成胡同。

相关>>>渐渐离去的哈尔滨道外胡同之---最窄的胡同(多图)

  ◎发现城事◎

  “水井假说”把“衖通”

  释为蒙语显然错误

  “衖通”是吴音方言“弄”。在《析津志》里,从未涉及“胡同”二字,“水井假说”把“衖通”释为蒙语,显然错误。

  《析津志》纂修于1340年以后,作者熊梦祥,元末江西人,曾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辽太宗时,升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为南京,又称燕京,开泰元年(1012年)改称南京析津府。熊梦祥用析津为书名,表明书中的内容,包括了金元以至辽代的文化情况。本书是现今发现最早记述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著作,对金中都和元大都的城垣街市、官署坊巷、庙宇古迹、岁时风俗等,都有翔实的记载。

  《析津志》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除街为全国通用外,火巷和衖通,都使用了南方街巷的行用名。火巷,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宋金交兵时创于南宋,既为防火而设,也方便作战用兵。那衖通是什么呢?衖通是吴语方言“弄”。《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东下一级,复值润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衖通。”在衖通下特别注明“弄”,小巷之意。《汉典》:“弄(方言)小巷,胡同:弄堂,里弄。”

  原来,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南北朝(420-589年)时,出现了衖的南音“弄”。在《南齐书》本纪中,记录了公元494年,东昏侯被弑西弄一事。“弄”的古字作“衖”,吴音念“弄”。南方对弄还有几种双音字叫法,一是在弄的前面加里,称小巷为里弄;另是在弄的后面加唐,称小巷为弄唐,或称弄堂、衖堂、衖通。无论叫弄、里弄、弄唐,或弄堂、衖堂、衖通,也不管它是单音字、双音字,约定俗成,老百姓都知道这是小巷,说的都是“弄”。

  在《析津志》里,从未涉及“胡同”二字,“水井假说”把“衖通”释为蒙语,其错在何处,已不言自明。

[PageMark]

  在明《老乞大谚解》中,已使用“衚衕”二字,比明《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早77年。

  笔者从1980年起,参加《北京地名志》的调查和条目编写,一直对胡同溯源探求。令我庆幸的是,收藏到了汪维辉先生编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在该书的古本《老乞大》影印本中,竟让我找到了张爵以前“衚衕”的写法。

相关>>>天津老南市 百年老胡同 尽显市井百态(多图)

  《老乞大》出书于高丽朝末期,即中国的元末,是朝鲜时代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之一。“乞大”指中国,据说意为契丹,原指建立辽国(916-1125年)的契丹人,金灭辽后,契丹便成为中国或中国人的代名词。“老乞大”就是老中国通的意思。该书采用对话方式,记述了几名高丽客商与中国王姓的辽阳人结伴去元大都(今北京)做买卖的过程。明朝建立后,汉语发生变化,遵照李朝国王的指示,于1483年邀请明朝使臣葛贵等对古本《老乞大》进行修改,由朝鲜语言学家崔世珍作出谚解,并在1507-1517年间刊行,是为《老乞大谚解》。在《老乞大谚解》中,已使用“衚衕”二字,比明《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早77年。

  1998年,韩国发现了元代古本《老乞大》,竟让我找到了明以前“衚衕”的写法,是汉语“胡洞”。

  1998年,韩国庆北大学南权熙教授在整理大邱市一位私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