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袍哥会
袍哥会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以下相同)盛行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名称,在其他地区被称为哥老会。袍哥会发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在辛亥革命之后,它长期成为四川大多数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袍哥会对四川社会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迹。这一特点,是中国其他任何地区都从未有过的。
袍哥会的产生
袍哥会是清代中期在四川出现的秘密社会组织,是四川本地的游民团伙“啯噜子”与从沿海传入的天地会结合之后的产物。啯噜子是以清初入川移民中的未能安家垦地的游民为主要成分形成的武装团伙,至迟到乾隆初年即已有较大影响。乾隆八年(1743年),四川巡抚纪山奏称:“川省数年来有湖广、江西、陕西、广东等省外来无业之人,学习拳棒,并能符水架刑,勾引本省不肖奸棍,三五成群,身佩凶刀,肆行乡镇,号曰´啯噜子´”(《清高宗实录》卷二〇三)。第二年,御史柴潮生又上奏:"四川一省,人稀地广,近年以来,四方游民多入川觅食。始则力田就佃,无异土居,后则累百盈千,浸成游手。其中有等桀黠强悍者,俨然为流民渠帅,土语号为啯噜,其下流民听其指使,凡为啯噜者又各联声势,相互应援"(《军机处录副·御史柴潮生乾隆九年十一月初六日奏》)。这种流民集团为何叫啯噜子,迄今有多种说法,四川方言中至今仍把快速转动呼为“guoluoguoluo”,这种武装游民集团被人们呼为"啯噜子",应是以其飘忽不定、往来迅速的特征来称呼的。也正由于最初是民间称呼,字无定例,故而在四川各种文献中又写为"啯喽子"(唐枢:《蜀籁》卷二、民国《长寿县志》卷四)、"孤露子"(民国《华阳县志》卷五)。他们携带武器在社会上"结党成群,流荡滋事",内部有一定的纪律,有主事的首领,但全省并无统一的组织,各伙分别活动,无论水陆通衢还是深山老林,都有他们的踪迹,也有的扩展到湖北、贵州、陕西等地活动。他们强悍好斗,以抢劫为主要生活来源,但也参与船帮、盐枭、保镖等活动。但是他们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反抗清廷的意识,例如他们有不少人"割去辫发,作为记号",就是明显的反清举动。又如川北的啯噜子崇敬晚年抗清、死于清军手下的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梓潼大庙山文昌宫中保护张的塑像,"年年啯噜匪类假借神会,聚集谒之,求伊冥佑"(见安洪德《除毁贼像碑记》,碑存大庙山文昌宫)。这是更明显的反清举动。也正由于上述原因,啯噜子一直被官方称之为"叛"、"乱"、"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