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布”服饰。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在山上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赵汝适《诸蕃志》、周去非《岭外代答》等都有关于黎族织锦原料的记载。如《桂海虞衡志》:“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采,拆取色丝,间中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副联成一幕。”又《岭外代答》:“海南所织(吉贝布)则多品矣!幅极阔……,间以五采,异纹炳然!”海南黎族所织的“黎锦”、“黎单”、“黎幕”,色彩鲜明,美观适用,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服饰的尺寸因为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
保亭妇女服饰
关于黎族服饰,古代典籍有不少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也多有记载。自古以来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妇女精于纺织、染布、刺绣等。如果说汉代“广幅布”,唐代的“吉贝布”、“盘斑布”、“食单”(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战国时代的“织贝”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苏轼在《峻灵王庙记》所说的“结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妇女用传统的缬染技术织出来的。这就是历史资料所记载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织成的富有文彩的纺织品——“织贝”。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直到将对襟改为偏襟。赛方言黎族,除陵水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有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均先是仅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就只有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汉服。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但是多数服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饰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当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穿汉服、讲汉话。但在结婚时,仍然穿着传统服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各大宾馆、商店及旅游景点,为了体现其旅游点的地域和风情的特色,不少服务人员穿戴黎族服饰。中外游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绚丽的黎锦、黎服为幸,并盛装留影以为纪念。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乐东罗活妇女服饰
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于1987年3月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海南撤州建省后,易名为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研究所承担着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和生产黎族织锦和服饰的任务。这对我省少数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扬,起着重要作用。
1.妇女服饰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有些筒裙为了突出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妇女筒裙,由于织花的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的牵度,因而经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妇女的筒裙,规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哈方言的“哈应”和聚居在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美孚方言妇女筒裙,可谓是最大最长,人们常称为“长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则是最小最短的,堪称为超短裙。一般来说,筒裙长而宽,或短而窄,都是为符合其生产环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长筒裙的实用性较多,用途较广,可当被子、背物和做婴儿的吊兜式摇篮,还可以从童年穿到成年,小时候可将多余部分折叠到里面,随着身体增高翻出伸长。有些长筒裙则可以供死时殓尸用,故而越织越长。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环境比较差的黎族妇女穿戴的。除了古时候原料有限,生产艰难,自然生态环境险恶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大多数居住在山涧,小溪、河流地带,穿着短筒裙适于爬山涉水。穿着长筒裙的黎族妇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的平地或小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接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早、较多。古代汉族的服饰多宽衣长裙,也许对当时的黎族服饰有一定的影响。
黎族各方言妇女服饰主要分为:哈方言妇女服饰;杞方言妇女服饰;润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妇女服饰。在这五个方言妇女服饰当中,哈方言又有罗活、抱怀、哈应等不同称呼。黎族各方言服饰,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而且与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丧葬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由于所处的地域、语言、生活习俗和所接受汉文化影响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异,使各方言黎族妇女服饰种类繁多,式样奇特,丰富多彩。
1.1哈方言黎族妇女服饰
哈方言黎族在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居住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也最为复杂,而且语言也十分丰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多有不同土语的杂居。语言不一样,服饰也不一样。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乐东、昌江、东方、三亚市、陵水、万宁等地。在儋州、屯昌、白沙、琼中和保亭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罗活,自称罗活(狭义,又称劳越)、抱由、抱漫、只贡(又称多港)、志强、哈南罗等。罗活在各个方言黎族中最为复杂,语言最为丰富,因此妇女服饰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罗活(狭义)妇女穿短筒裙,裙长不及膝部,图案华丽。上衣为开胸长袖无领,无钮,前下摆长,后下摆短,有平时服和盛装服之分。平常穿的服饰花纹图案较为简单,色彩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妇女在盛装时,上衣有重叠并且织有几层不同色彩的花纹图案,从外表上看,似穿几件衣服。服饰图案多是反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及动物纹和植物纹样。
抱由、抱漫妇女服饰大体相同,穿短筒裙,也有穿中短裙。上衣无领、无钮、对襟开胸。有平常服和盛装服。盛装服,左右大宽边织绣有花纹图案,而下摆吊有带铜铃的彩色流苏。材料用野麻纤维织成,图案艳丽、大方,有个别地方的衣尾系着小白珠和小铃铛。这种服装,叫做女大礼服饰,就是说,一个妇女一生中只有一套,而且要在隆重的节日活动时才穿戴。平常服饰的式样较多,或繁或简。在衣沿绣有几何图样,或在筒裙身多织花纹图案。
只贡(多港)妇女穿短筒裙或中筒裙。筒裙多数用两块自织的黎锦缝合,后再用一块没有织上花纹图案的黑布作筒裙头,即用三块布料缝成一条筒裙。筒裙的图案色彩艳丽、细致,别具一格。妇女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彩,开胸对襟,直领,领前有一颗钮扣,衣的对襟处和衣脚四周及袖口绣有精细的花纹图案。妇女上衣开胸无领,也无钮,前襟长,后襟短。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只贡(多港)妇女平时很少穿传统服饰。只在喜事或丧事时,才穿着传统服饰。
志强妇女穿短筒裙,裙由裙头、裙身、裙尾组成。筒裙有平常穿和盛装时穿两种。平常穿用的筒裙都是黑色的,花纹图案甚少,而盛装时的筒裙则织有较多的花纹图案,图案多是人形纹和动物纹样。妇女上衣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色。开胸无领,长袖衣没有钮扣,通常只用一对小麻绳代替钮扣,而且只系在上衣领以下约10厘米处。平常穿的上衣无任何图案,盛装服有花纹图案,布料用自纺的麻、棉等纤维织制而成。妇女首饰有手镯和耳环。
哈南罗妇女穿短筒裙,也有中筒裙,但多穿织绣华丽的短裙。妇女参加婚礼时的筒裙,图案非常丰富,色彩也较鲜艳。每个妇女一般都保存着1~2套漂亮的服装,主要在外出或红白事时穿用。妇女上衣开胸对襟,无钮,仅用小绳作为系带。已婚的<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