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个杜”三个字,据说,“把个”是洞的意思,“杜”则是苗语的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鬼”。洞葬在高坡“多得很”......
在一座无名山的顶部,一个40米高、70米宽、纵深百余米的天然溶洞内,存放着不下两百具棺柩。在洞口光线的照射下,一簇簇灌木的叶子全部呈半透明色,美得炫目,而夹杂其间的却是陈旧的棺木……生长与死亡,就以这样的方式和谐共存着。
高坡乡属高寒山区,最高海拔达到1712.1米,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台地,高坡之所以得名,大抵由此。境内多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溶洞随处可见。相传,高坡苗人从开始实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石门
进高坡,石门是必经之地。石门,古来即是高坡门户,地处高坡乡西北端,当地有山名石门,其山势险峻难言,苗人依断壁悬崖,筑为营盘,易守难攻,千百年来,高坡苗族据此天险,与外界隔绝,耕织自足。
石门营盘方圆约有数十亩,旧貌早已不复存在,仅有遗迹尚存。行至营盘的前沿,脚下便是极陡峭的山壁,远眺群山,依稀可以想见昔日刀光剑影的景象。据此地利修筑防御工事,纵有千军万马,想要攻将上来,亦非易事。当年用土石砌就的防护墙如今长满青苔,残破不堪,如果不是村民杨玉廷指点,几乎看不出是人工修建的。石门山得名于山脚两块如门对峙的巨石,就在此处,便有贵州水东宣慰同知宋氏大破苗寨后手书的摩崖石刻“永镇边夷”。
洞葬
洞葬在高坡“多得很”。据查高坡发现的洞葬遗址共有8处,而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洞葬遗址应该远远不止此数,“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近年来已不再实行洞葬风俗,因而有些遗址已被人们遗忘罢了。
……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两处,一处是甲定洞葬,一处是杉坪洞葬。”
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这个洞为U字形,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
杉坪洞葬位于正对杉坪村的一处山坳中,洞前有石碑刻于岩石之上,碑额楷书“龙村锁匙”四字,碑文提及杉坪洞葬并称其坟茔为自古所遗。
洞内的棺材残旧,以前还大体保持初葬时的原貌,后来垮塌下来阻住洞口。
最恢弘的一个洞葬遗址在与高坡乡毗邻的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位于一座无名山的顶部,洞的规模极大,洞内几乎有40米高,宽度在70米左右,纵深则有百余米,存放的棺柩不下两百具,也许因为洞很大,所有的棺柩都没有叠放。从棺柩间穿行进去,不时见到朽坏的棺木里面还有未风化的骨殖,地上还有一些破碎的瓦罐之类的容器。特别有意思的是,就在洞内,靠近左边洞壁处,居然有一个不知葬于何时的土坟堆。
穿过一片棺柩,洞内还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回头一看,透过洞外的光亮,一簇簇灌木的叶子全部呈半透明色,美得炫目,其间夹杂的,正好是陈旧的棺木,生长与死亡,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协调共存。
数百万年以前,这个溶洞其实是在地下。在岩溶地区,地下水对岩石溶蚀,久而久之,塌陷形成岩石空洞,所以溶洞壁上至今仍有水波状的痕迹。后来,溶洞随地壳抬升,地下水渐渐流失,这才成为现在我们所见的溶洞。
贵州是一个岩溶地貌极为发育的地区,碳酸盐岩石出露地表面积<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