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烧七

2007-10-12 15:28: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又称“做七”、“斋七”、“守七”,即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设斋祭莫死者,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烧七之俗南北朝时就已流行。自古以来,烧七成为丧葬礼仪中的一俗,丧家逢七举行道场功德,为亡者修福,俗信可以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狱。其活动颇多,而且有简易与隆重之分。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有的扎纸扎,焚祭亡灵,纸扎有楼阁房宅,内置锡箔元宝;有金山、银山,山上饰草木鸟兽,祭礼时,将这些纸扎拿到墓前焚化。有的这天出嫁女儿挑酒食回娘家祭奠,还要请僧道念经,称“施饭盒”。

    “六七”,祭奠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祭奠。

    “七七”,又称“满七”, “断七”,祭过此七,烧七即完成。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均来焚楮纸,也有到坟前拜祭的。祭毕,孝子烧孝鞋、丧杖等物,并撤掉灵堂。此日,请僧道建坛祭祷后,烧七礼仪已尽,故也称“尽七”、“封七”。“七七”后,孝子才可“弟头”、“修面”和到亲友家作客。

    百日祭  死者死了一百天,称“百日”。这天,要设馔、焚香点烛、烧纸钱,请僧道诵经做佛事祭奠。有的出嫁女要为死者做衣服(纸制)、扎箱子、房子等到坟上焚化,并在坟的周围插上百个白、黄、绿小纸旗,称“转齐”。丧家大门上的绿对联可以洗刷掉,孝子、孝孙可撤孝穿便服,全家吃“合家饭”,表示丧事已毕,不再悲伤。

    头周祭  人死满一周年,也要举行祭奠仪式,设馔、焚香、点烛、烧楮纸、做佛事。死后的第一个冬天,于冬至日设祭,首先在门外放捆稻草,迷信认为,死鬼怕冷,想回家过冬,但又有门神把守,一下难以进家,只好先躲在草捆内,在祭祀亡灵时,要先祭门神。

    守制  古代丧制规定,人死后,守孝期为三年,凡祖父母、父母死后,嫡长子或承重孙(长房长子)不得任官,不得应考,不得嫁娶,要在家守孝三年,闭门读书,谢绝世务。居官者一律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闰月)。民间还规定守孝期间不能贴春联,不准放鞭炮,不准娶儿媳,如果要娶,必须百日内完婚,俗称“百日礼”。一年内设酒宴祭祖不用鲫鱼和鲢鱼,因鲫鲢与“接连”谐音,有“接连死”之嫌,故祭奠多用鳊鱼。三年后脱孝,届时须请算命先生择日子,这天,要将所有的孝服,特别是白鞋子拿到坟上烧掉。还要在坟前置一方桌,上供祭品举行祭奠仪式。然后放鞭炮,并将供祭的糕点分给众人吃。此时,门上可以贴上红对联,至此,丧事宣告结束。

    墓碑、墓志铭  墓碑是立在墓前或墓后的碑,上刻死者姓名、事迹等。此俗起源甚早,周朝已有于墓前置碑的习俗。唐碑制规定:五品以上用龟趺螭首;五品以下用方趺圆首,历代均行此俗,民间也很流行。一般是在长方形青石上,刻载死者姓名、死亡年月以及子女孙辈姓名等,多为亡者家人立碑。建有功业者,古代有朝廷、官府立碑;近世有政府、所在单位为之立碑的。

    墓志铭为文体名,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记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来概括全篇。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或安慰之词。

    旧式墓碑有两种,一是标名碑,墓碑的正面标明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及立碑时间,碑后面刻写碑文。二是碑后面写碑文的墓碑,墓碑文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著作、逝世年月、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大多为死者后代请人撰写的。
    旧时对直系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必须在名字前面加“讳”字。旧社会重男轻女,女人名字不能上碑,只能在自己姓前面加夫姓,为某(夫姓)某(己姓)氏。墓碑落款要按与墓中??的,也可以写上孙子的名字。’

    哀祭文  哀祭文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和哀悼死者沟一种文体。从商周开始,统治阶级就以隆盆的级典仪式,来表彰死者的功绩,宜扬鬼神等迷信思想,借以巩周宗法礼教制度,后来儒家又将这套礼节伦理化、规范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汉朝开始,人们对山陵坟墓祭扫时,逐渐把“哀第”变成颂神式的祭文。南朝时,梁沼明太子萧统编写的《 文选 》中,就有祭文类的文体内容。唐宋年间,祭文更多地用于祭祀祖先,哀悼亡故亲友。由于祭文发展的兴盛和广泛,当时出现了许多写祭文的大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祭文。如韩愈的《 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 祭石曼卿文》 等,至今这种文体沿用不衰,人们仍用它来表达对亡亲挚友的哀悼之情。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祭文的冉容和形式也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过去的封建迷信的糟粕被抛弃,旧时的晦涩浮艳的文风亦被真挚朴实的文笔所代替。

     水上丧葬风俗  淮安民间水上丧葬礼俗,基本上与陆地相同,由于水上船民们长年生活在船上,因此与陆地丧葬礼俗也稍有差别。

    船民如老丧,则将其尸体放入长子家的船舱内,头朝船头,脚朝船尾,头前放“倒头饭”、“倒头灯”。长子拿饭勺站在船尾,向西南方向,扬手挥勺喊三声“父(或母)亲,上路”意在告知死者灵魂,做好准备,往西南,到西天极乐世界去。同样要做“打狗饼”, “打狗饼”放在死者袖笼里,以备进“恶狗村”时喂狗过庄,在“打狗饼”内掺进头发,恶狗食时可缠住其牙,延长时间,使其有充分的时间顺利通过恶狗村。

    儿子为亡父母买棺材,女儿要买棺材上的四支棺环。棺材买回后,必须横放在船头上,孝子跪在死者遗体的头部左边,次子跪在右边,其余子孙按顺序跪于下首,俗称‘跪守”,也称“守灵”,在入殓前不得离开。

    丧事服制也与陆上基本相同,如满孝,孝子们均要头戴白孝帽,身着白孝袍,腰缠麻片或苘片,孝袍按儿子长次,有长短之分。儿媳头戴白长巾,白长巾扎麻片或苘片,身穿白孝袍,头巾也按长次分长短。孙媳、重孙媳孝服相同,但孙媳头上扎一块红布,重孙媳头上扎一块绿布,头巾也依次短一些。孙子头戴平顶白孝帽,帽顶为红布做成;重孙戴三角形白孝帽,帽顶用绿布做成,均穿白孝袍,也有长次长短之分。外甥、外甥媳与孙子、孙媳相同,只是在孝袍下角钉一块红布,以示与直系亲属之别。

    亲友来吊丧烧纸,孝子首先迎向亲友,跪磕两个头,谓之“谢吊”。吊客则向死者跪拜,以示哀悼。

    出殡前,要以酒席款待送葬者,饭前,长孝子要给每个送葬者磕两个头,饭毕,再磕两个头,以示谢劳。

    出殡时,送葬人先将棺材搬起竖放在船头,将女儿和侄女儿买来的红布(父用)绿布(母用)平放在棺上,称谓“锦帐”。如果母亲死了,女儿要买镜子、木梳之类的随葬品,放入棺内,入殓后,“倒头灯”、“倒头饭”(取少许)放人棺头前,接着封棺出殡。长孙拖着用芦苇扎成的苇把(上用白布裹缠)行走。此时,鼓乐齐鸣,鞭炮声声,起棺登程。途中遇桥,则要放鞭炮,孝子口喊:“父(母)亲过桥啦!”以防鬼魂迷路。

    在送葬中,殇夫中途休息,孝子、孝孙则转身跪地,向殇夫磕头,以示谢劳。棺至墓地,打井时,第一锹土由长孝子兜放一边,待落棺封土时,将其撒在棺盖上。穴封好,坟做成后,要挖两个圆土块,搬上坟头,做“坟帽”,然后孝子们将哭丧棒依次插在坟坡上。接着烧饭、烧草把,送葬人员跪拜。最后孝子及其亲属要向殇夫磕两个头,再次表示谢劳。

    送葬归来,孝子们分吃“倒头饭”,俗说吃了“倒头饭”可以免灾消病,益寿延年的。长子要吃三片熟猪肉,意谓从今住后,家中的重担就落在长子身上。中午以酒席款待送葬者,饭毕,孝子再次磕头表示谢意。

    船民们为死者烧七,只烧头七、二七、三七。过七时,所有直系亲属到丧主家,长孝子要买猪头、烧纸、包佼子,死者年岭多大,就包多少只饺子,供祭船头。然后一起吃顿饭。如果死者初七、十七、二十七死,则称犯七,孝子不能为死者过七,只有出嫁的女儿在婆家买好祭品,放在船头上祭奠。有的地方,孝子为死者过七,出嫁的女儿买来猪头,则娘家人也必须带着猪头去迎接女儿回来。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