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楼
2007-1-8 16:26: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客家围楼,俗称“土楼”,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史的遗产。
坐落在饶平县饶洋镇赤棠村的一座名叫新彩的客家围楼,是饶北山区众多,围楼的代表之一。由于它保存完好,近20多年来,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和旅游观光者前来考察和参观。198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根据潮汕作家王杏元的小说《绿竹村风云》改编的电影《天赐》,就是以这座围楼作为外景的。据统计,来自北京、上海、福建等地专家学者以及游客共超过3万多人次到此参观过。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远离我市130多公里的新彩围楼参观访问。一踏进饶洋镇,远远就可以看到山腰下一座呈圆型的围楼屹立着。来到围楼,村干部向记者介绍说,这座围楼的建筑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由于村民们对围楼爱护有加,至今保存完好。这座围楼座东向南23度,面积2769.8平方米,直径60米,周长186.6米,围楼高20米,楼墙的厚度为2.5米,有36间民居,每间为4层,二进一天井,全楼皆以黄泥土夯成,中心为广场,水井二口。目前,围楼内有90多人居住。
记者来到一位名叫詹通的村民家里作客,这位85岁的老人一边向我们介绍围楼的历史,一边领着记者参观围楼。老人说,围楼的第一层为客厅和厨房,二、三层为卧室,四层是堆放杂物与柴草,层与层之间都用木梯连接。当记者登上第四层时,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小门,它使整座围楼内户与户之间相通,各户之间可通过此小户相互走动。老人说,他们习惯于这种聚居的方式,户与户之间的相通,大家之间更便于关心照应,这是一种团结和睦的象征。“户与户之间这样相通,会不会闹出不团结的事”村干部说,几百年来,住在围楼的村民亲如一家,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团结的事,也没有出现过小偷小摸的现象。老人说,大家族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
记者又到一名叫詹南澳的村民家里,这位年近80的老人对我们说,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围楼里,对围楼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说,他共生育三个儿子,近年来,有两个儿子搬出围楼居住。儿子们叫老人也离开围楼到新房居住,可老人总是不肯离开这围屋。谈及客家人过去为何建围楼时,詹南澳老人又解释说,围楼是客家人为了防御外患而建的。过去,客家人南迁到此需要防御土匪侵袭和猛兽进攻,因而要高筑围楼和厚墙,以利防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居住在围楼内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把围楼当成一个大家庭,保护好这座古建筑。80年代中期,随着群众生活的改善,居住围楼内的村民有的想拆掉自家的墙面,把它改成水泥结构的建筑,这样做的话围楼的整体建筑会受到破坏,再说一改变,这一几百年的文化遗产就会消失。对此,镇、村干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讲明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使村民认识到热爱自己的家园,保护好祖辈遗留下来历史遗产的重要性。从此以后,村民们再也没有出现改变建筑格局的念头,都自觉保护好这座围楼。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