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端午节

2007-1-8 16:19: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又名端阳、端正、重五、重午、午日、天中、天长、地腊等。对端午的解释,《太平御览》卷三十释“端,初也”,又训“午”与“五”通。潮俗多称农历五月初五为“五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各家说法不一。民间多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忧国投汩罗江而死的日子。此外,还有起于纪念唐玄宗五月五日生日之说;有起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之说;有起于龙的生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民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等等。
  端午节,潮人有很多风俗活动,除祭祖外,还有插艾花、采草药、浴药汤、食药膳、吃粽子、赛龙舟、贮龙须水等习俗。
  一、插艾挂蒲
  五月夏至,气候温湿,毒虫出没,瘟病流行,都容易对人们造成危害,故古人视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认为要施行巫术以驱除毒病。其巫术行为,除使用咒语、巫舞、符图外,还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具有芳香解毒、驱毒避瘟之功能,后来端午节便广为使用,蔚习成风。潮汕插艾挂蒲的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仍悬蒲艾于门,以迎祥避恶”。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插艾蒲的习俗。至清代此习俗活动更盛。清顺治《潮州府志》曰:“(五月五日)插艾蒲于门”。清乾隆《南澳志》云:“端午日,昔人取艾悬户,挂蒲泛酒。今合艾与蒲共悬之,谓蒲似剑也”。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更为详细:“(端午节)以艾叶、榴花簪发,童稚用彩绸缝小荷包,裹雄黄末并道符佩身上,谓可避邪”。
  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石榴花)”、“仙草”,同样也含有驱邪避秽之用意。
  二、浴药汤
  浴药汤的风俗,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比插艾挂蒲还早。《大戴礼记?夏小正》谓: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可知此俗在周代已经普及,故端午节也别称为“沐兰节”。在潮汕,这种浴药汤的习俗也长期存在着。清顺治《潮州府志》和清乾隆《揭阳县志》都有“(端阳)采百草为汤以浴”的记载。这比起古时单用泽兰沐浴,显然减少了驱病避邪的巫术色彩,而增加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时至今天,潮汕仍有浴药汤的活动,但并不单纯限于端午节。如澄海莲花山温泉度假区便设有多种草药浴,供游客四季保健使用。
  三、采草药
  端午序属初夏,蚊虫疾病繁生,人易被感染生病。据传,端午这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故人们要上山采一些草药,如金银花、麦冬、天冬、山葡萄之类回家备用,以除疾病。这比起往日得来的青草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另外,上山采青也可让自己多吸收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对身体健康也是十分有好处的。
  四、服药膳
  潮人把五月节视为除虫驱病的“圣日”。除了插艾蒲,沐药浴外,还有其他一些服药膳的习俗。饶平一带,端午节“各家于鸡鸣时,取井花水浸蒲艾,务足一日之饮,云引年之意也”(明陈天资《东里志》)。澄海、潮安一带,是日中午有吃真珠花菜(即白苞蒿)的习俗,据说可以除去腹中毒质。小孩子吃使君子炒蛋,消疳去积;老人服用谷精子瘦猪肉汤,有明目保健作用。
  五、吃粽子
  吃粽子是我国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粽子亦称角黍、筒棕。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魏晋时已行此俗。至唐宋时已很盛行,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唐明皇有“四时化竟巧,九子粽争新”之诗句。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的花样、风味因地而异。北方多用粽米或黍米,以红枣、豆沙、果脯为馅。南方粽子,馅心多糯米佐以豆沙、咸肉、火腿、蛋、虾仁、油脂等。
  潮人认为,“食粽才健壮(谐音)”,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粽子,潮人俗称为“粽球”。潮汕粽球有三种,一为角粽,一为栀粽,一为枕头粽。角粽是用竹叶、蕉叶包糯米和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咸甜双烹,称为双烹粽球,以汕头老妈宫粽球店所产最为有名,故有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流传。栀粽,也叫栀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枕头粽,产于潮州凤凰山区,因其为长条形,状似枕头,故有此称。它无须其它配料,纯用糯米制成,其制作非常精细考究。先从山上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焖煅,泡水浸出液,澄清后泡糯米。以糯米为馅,制成“大糯粽”,色泽金黄,光滑柔软。品尝起来,顿觉甘香爽口,肠胃舒适,别有一番风味。
  六、赛龙舟
  赛龙舟,又叫龙舟竞渡,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关于赛龙舟活动的起源,《事物原始?端阳》记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而民间通常的说法是起于纪念屈原投汩罗江而死,“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撄食也。又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东周列国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也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五日)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其实,早在屈原之前,便已有赛龙舟之俗。《穆天子传》卷五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注谓:“舟皆以龙鸟为形制。”可见“龙舟”很早就存在。至于竞渡,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是古代吴越举行祭祀的一项内容。吴越多水,越人又有“善操舟”之称,并且有“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之俗,在祭祀他们所崇拜的“龙”时,举行具有吴越特色的龙舟赛便成为合理之事。
  赛龙舟也是潮人喜爱的一项活动。潮人赛龙舟活动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便有赛龙舟的习俗。
  在潮汕,有一种关于竞渡的迷信说法,就是在某一溪涧,如果经常有人在那里淹死,人们便认为那是“水浸鬼”作怪。所以竞渡时,就请龙舟到那里划来划去数次,名曰“洗溪”。这样“水浸鬼”自然害怕而逃走了。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下游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主要地域,自清代以来,五月节多有举行龙舟赛,尤以榕江中下游为盛。潮汕的龙舟有三种,多为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浆,其龙头比外地略高,有龙髯,龙尾扎竹根或竹梢,周身彩绘鱼龙图案,虽都是五彩(红、黄、蓝、青、白),但基色不同,没有黑色。第二种是饶平、南澳的彩龙船。除龙头特制外,均利用五肚运输船或渔船临时装扮,用长桨划船,缓速度,也有竞赛等仪式。第三种用溜仔船,围绕彩布,没有龙头,以舵为尾,俗称无头臼或龙船仔。伴随着龙舟竞渡,饶平等地江中还同时出现有大小各式“十音船”,内置十音鼓乐、点心、茶担,在节日期间文娱玩乐,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潮汕龙舟竞渡前龙舟手要斋戒,要分别把龙舟划到他们所奉祀的神庙(通常为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以祈神明庇佑平安,旗开得胜,夺头标(过去各村各姓为了夺头标甚至酿成械斗,可见头标之重要)。比赛时夺标点设在一只五肚船上,上插绫缎彩标。参赛夺标的龙舟各在起点待发。当神庙前鞭炮一响,龙舟便闻声起鼓,健儿们奋臂划浆,力争上游。锣鼓手统率全船,划浆的只管划浆,掌舵的把稳方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浆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都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雾在江面飞奔,十分壮观。
  潮汕有些地方(如庵埠)在龙舟下水前,要派人送请帖、送“明糖”给附近各商家,请他们前来观赏。各商家接到请帖后,则要备妥彩标,插于江边,当龙舟经过时即点燃鞭炮表示迎接,并赠送彩标。受赠人把彩标带回家转赠给尊敬的人,以示吉祥如意。而有些地方(如黄冈)在龙舟出赛前,要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成群小孩在水中进行嬉笑抢夺,称之为“抢龙蛋”。
  七、贮龙须水
  龙是我国最为广泛的图腾崇拜之一。民间传说五月五日为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使人身体健壮,能治好疾病。故这一天人们喜欢挑“龙须水”(龙舟划过的溪水)回家贮存、食用。谓贮龙舟水经久不变质,格外清甜,饮后能消灾祛病保平安,妇女用它洗头还能治头风。这种习俗,方志也有所记载。如清乾隆《揭阳县志》云:端午,“汲江水,储之谓之节水,经久不败。”清光绪《潮阳县志》曰:“端午酿角黍……且有汲龙船水饮之者。”民间还认为,端午日的雨水也为“龙须水”,用陶瓷瓮贮存起来,日后喝“龙须水”能治好疑难杂症,并且是贮存时间愈久愈灵验。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潮俗端午节中过去一些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如贮存食用龙须水等,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赛龙舟、服药膳等则仍继续保留着。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