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西岳庙

2006-12-15 14:38: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位于华阴市区东二公里处,距西岳华山玉泉院八公里,有柏油路通达,有“天下第一庙”之称。西岳庙自汉武帝始,即被定为历朝历代祭拜西岳神的场所。由于其建筑形式与北京故宫相似,更有“陕西故宫”之称。西岳庙历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庙里的碑碣素有“小碑林”之称。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把庙址选在华山以东的黄埔峪口,建成集灵宫,到了东汉桓帝时将集灵宫迁于今西岳庙址,并将集灵宫改名为西岳庙。唐、宋、金、元几朝代又把西岳庙称为金天王庙,明清以后又改为西岳庙,人们俗称华岳庙。 

        西岳庙自东汉以来,历代均有所修缮和扩建。比如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北魏兴光二年(公元455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等都曾修建过西岳庙。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8年)关中大地震,庙宇倾尽。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3年)重修,到清代修葺扩建更为频繁。现在所存的西岳庙建筑,基本都是明清建筑。 
    
        由于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的神庙,而非一般的宗教寺观,所以其建筑规制是极高的。它形似北京故宫,宏伟壮丽,庄严肃穆。其整个布局为重城式建筑,城为长方形,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总面积为186.59亩。座北朝南,城墙高10米,厚7米,内外均以双层砖包砌,四角曾有歇山十字顶三滴水的角楼。  
     
        西岳庙之建筑,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最南端为灏灵门,它有三个门洞,所以又称连三门。门上有青石匾额一方,上书:“敕修西岳庙”。连三门左右有精雕细刻的石狮和镌有满汉两种文字“官员人等在此下马”的下马石各一对。灏灵门前有一座长30米、高6米的琉璃饰物的影壁,周围有石栏杆环绕。琉璃影壁距灏灵门14米,东西为出口处,在城东西墙对应处各有一南北向木牌楼和铁旗杆一根。进了灏灵门便是一个小院,这个小院即西岳庙主城的瓮城,为一附加建筑。北边是五凤楼,又称午门,是西岳庙的大门。此系砖石城门建筑,其形雄伟,为明代遗物。下边是五个连卷的门洞,门洞宽4米,高5米,门道正中有七间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高大楼阁。楼阁东西两端还有侧楼,有穿廊相通。清同治二年( 公元1863年),回汉两民族争纷,规模宏伟的“五凤楼”毁于大火。五凤楼两侧有马道可以登上城墙,在此可以俯视西岳庙全景。 
     
        在瓮城的西南侧有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华山铭”残碑。据《开元传信录》载:“十二年冬十一月庚午,幸东都至华阴,上见岳神敬谒,问左右莫见,遂召诸巫问之,有阿马婆者,奏如上所见。上加敬礼,诏先诸岳封为金天王,自书御碑文,命华州刺史徐知仁与信安王林石于华岳祠南之通衢。十三年七月七日碑成,张于应天门以示百僚……其高五十余尺,阔丈余,厚四五尺,天下碑莫大也”。可惜此碑在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11月为黄巢起义军所毁。现碑身残存,东西长3.1米,南北宽1.6米,高2.l米,碑身为线雕走兽图案围绕,碑侧尚残存线雕的飞天,裙带飘扬,栩栩如生。碑上残存“驾如阳孕”四字为唐玄宗御书。碑座为两块巨石组成,中间用生铁铸成的线条相连。碑座四周为身高1.6米,金甲力士浮雕,虽剥蚀已甚,但残迹仍可辨识。碑座残长5米,宽3.4米,高1.17米,碑座下有阶梯状三层基石,最下层基座东西长7.9米,南北宽6米,三层共高0.9米。在基石外围0.8米处,又有石条围绕,东西长9米,南北宽7.8米,是唐代碑楼的基石。因其规模宏大,也称“天下第一碑”。

        五凤楼北是棂星门,为进入西岳庙主城第二院的大门。它是一座颇有气魄的三间琉璃瓦建筑,单檐歇山顶门楼,系明清砖木建筑。从外观看,是座瑰丽巍峨的七楼八柱形的牌楼。斗拱上雕刻有九个龙头,称之为“九龙口”,七条正出,两条斜出,以显示庙宇等级之高。三间主建筑房屋夹在四座砖砌硬山夹屋之间,显得十分稳固。彩绘全是宫殿式样,红柱、黄琉璃瓦,兰绿色的梁枋、斗拱等。  
     
        庙内有石牌坊四座都是明代建筑,位于棂星门北的一座最大。该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用元雕、透雕、浮雕、线雕等技法精雕而成。牌楼共三层,顶部为雄狮抱宝瓶的雕刻,房脊雕以旋花蔓草,四周垂脊为元雕行龙,坊角有仙人团座,每层屋檐的正面均以斗拱托衬。最上层的屋檐下,双龙环抱,上书“敕建”的石额一方,背面有三皇像一方。中间横额有“尊严峻极”、“天威飓尺”八个大字,笔法苍劲。在枋、柱上分别有“八仙庆寿”、“加官进禄”和“手捧仙桃”的仙童图案等。背部与枋柱之间用阴阳铆样相连,更显得人物生动。此外还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和“帝王宫廷行乐图”等图案。在抱鼓石的石柱上,有太狮少狮上下嬉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牌坊十分精致。院的东西方各有三座碑楼,碑楼东西有配殿,东曰“冥王殿”,西曰“灵宫殿”。过去里边有“五殿阎罗”、“七十二司”、“托塔天王”、“赤发灵官”诸神像。 
   
        石牌坊北便是一座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金城门”,是进西岳庙主城内院第三院的大门。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形式为身内分心槽,内外用柱,中柱随举势直通到顶。中柱前后分用三相袱,双步,半步梁承托屋面。梁与梁之间用檩、垫、枋系列承托椽子,此系清代早期建筑。金城门前有石狮一对,用砖石等物敲打可发出金属声响,所以参观游人到此都要找石击上几下。另外还有石碑数通。门后是金水桥,桥上雕栏如画。 
     
        金水桥向北,便是西岳庙的主体建筑——灏灵殿。这是一座六十八大柱、九大梁、十三大檩、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建筑。灏灵殿有“凸”形月台,周有迴廊环绕,飞檐仰翘,真算得“廊腰曼迴,檐牙高啄”了。大殿正面有“二龙戏珠”御路,御路两旁有“华山全图”和“西岳庙全图”石碑。大殿两侧,有两对相对称的歇山顶重檐御碑楼和攒尖顶八角亭,其后有御书房。西侧御碑楼内有乾隆四十二年“重修西岳庙碑”。殿内原有高大的石碑一座,上书“西岳华山之神”六个大字,为清兵部尚书左宗棠所书。还挂有慈禧太后御书“仙掌凌云”,同治御书“瑞凝仙掌”、光绪御书“金天昭瑞”三块匾额。 
  
        据大殿内七架梁上檩记所载:大殿系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复修。从结构上看,加上廊步,共是九间十二椽,单檐歇山顶造廊柱,金柱和内槽柱,均随举势升高。廊步一椽,外槽各二椽,内槽六椽。七架梁下有平棋天花,上绘天鹤图案。因为用了平棋,而以上部梁架的均草架形势,少有砍齿。七架梁是直径近一米的原木,其上三架五架都是原木,只是相应缩小了尺寸。各架梁间均用驼峰相支,而每层驼峰式样又皆不同。平梁上除用驼峰外,还用爪柱,其上再置大斗承托头抹华拱,两边更用义手。为了观赏,平棋以下之双步木梁为直梁,画有彩绘。 
   
        第三院后有一个小院,即寝宫。是封建皇帝祭祀华山时的休息之处。在寝宫院墙之北便是御花园了。御花园占地辽阔,园中有吕祖堂、望华亭、石牌坊、御书房等建筑。 
   
        西岳庙的最北端是万寿阁。万寿阁是两岳庙城墙中线上的高台楼阁建筑。台呈十字形,台高8.9米,东西长68米,南北宽47米,台阶自下而上六十级,高台十字中心为一琉璃瓦重檐三滴水歇山式楼阁。面宽五间,周有迴廊,阁起三层,最上层的房檐下有匾额一方,上书“万寿阁”三个大字。登阁南望,巍巍华山,相对以峰,北赏渭河,金丝迪曲。在万寿阁两侧,又有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藏经楼各一座。楼为两层,在上层楼上有飞廊与万寿阁相通。万寿阁前后各有一石牌坊,在高台十字最北端还建有游岳坊。这一组建筑惜于1932年毁于兵火,但现在柱基仍在,位置未移,排列整齐,历历在目。此组建筑亦为明朝建筑。 
   
        西岳庙内曾有数千株古柏,因是西晋太康九年弘农太守魏君实所植,所以人称“晋柏”。这些挺拔、苍劲、沉静浓郁的古柏更增强了西岳庙的肃穆、静谧。由于庙内基建砍伐,目前所剩古柏已不多了。庙内还有一些有艺术和研究价值极高的碑石,如北周“西岳华山神庙之碑”,为北周天和二年赵文渊书。碑侧并有唐乾元元年颜真卿题字,碑阴为唐开元八年所刻,“华岳精享昭应之碑”。明嘉靖四十年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宋庆历丁亥程琳谒祠题名石刻和明李攀龙撰、郭宗昌隶书太华山记和石幢两座。还有“敕建西岳庙图碑”。清康熙“华山图碑”,乾隆四十二年“邮修西岳庙碑”。乾隆御书“岳莲灵淘”横碑以及东汉延烹四年郭香察书“西岳华山庙碑”残石等。此外,尚保存清慈禧太后御笔“仙掌凌云”,同治御笔“瑞凝仙掌”,光绪御笔“金天昭瑞”等匾额。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